潼关,地理名词。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西岳华山。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险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东汉末,潼关作为一处关隘,诞生了。据我们推测,东汉创建的潼关,关址大概在今潼关县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附近。汉潼关的建筑情况,史书缺少记载,又由于考古工作尚未完成,所以只能推测大概在潼关故城以南的山原上。
一般认为,潼关城三易其址。汉代在南边的塬上,隋代到禁沟口,唐武则天时期,将城址挪到了黄河边,从此直至明清、民国,关城位置一直没变。
东汉设立的潼关,在隋大业七年(611年)时被废除。大概是由于黄河不断下切,黄土塬面不断展宽的缘故,城址挪到了更靠近黄河的北边。隋潼关关城建制情况不详。有学者认为汉潼关和隋潼关的关防设施单一,大约主要是修筑一条关城,“一”字形拉开,向两边延伸,截断源头通道,以阻挡敌军进入,城墙上设立关门,以便行人进出。但由于史料和考古依据的缺乏,这些还都只是猜测而已。
唐天授二年(691年),隋朝设立的潼关又被废除了,新址设在紧邻黄河南岸的地方,也就是今潼关县港口镇,城址大概占据明清潼关城故址的东半部。据《潼关卫志》记载,唐潼关城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壕沟,关城西边设有关西驿。唐代关城充分利用了潼关的自然地理形势,关口南依高山,北濒黄河,形势极为险要。
宋、金、元三朝仍在唐潼关故址修复关城,依险设防。
明代,潼关为军事治所,设潼关卫,城池空前扩大。明代十分重视潼关城的建设和驻防,从明初开始,便不断地完善关城建设。明洪武五年(1372年),在唐宋潼关城的基础上重修关城。洪武九年(1376年),潼关卫官员对潼关城进行了扩建,这次扩建使得潼关城后来的大小、形制基本确定了下来。城墙依山势曲折蜿蜒,东南包括了麒麟山、砚台(又称印台山)和笔架山,西南囊括凤凰山和蝎子山(又称象山),并将潼河入黄河段囊括进关城之内,使得由南向北流入黄河的潼河穿越潼关城而过。由此,潼关城的防守能力大大增强。依靠河流而建,在北方的城池中很少见,潼河水其实就是城中的灌溉用水、饮用水。潼关里还有一千多亩地,吃住都可以长期在此,易守难攻。
据史料记载,经过扩建的潼关城城池南高北低,北临黄河,东、西、北三面城墙高五丈,而南边的城墙,最高处竟有十丈。整个城池周长近6公里。共建有6个城门,东城门为关门,名曰“金陡”,西城门名“怀远”,又有上南门、下南门(即后来的南门)、大北门(即后来的北门)和小北门。其中,东、西、北三门有门楼。后来,又陆续修建了南水关、北水关。明隆庆四年(1570年),兴建东、西瓮城,并在瓮城上建起门楼,至此,气势宏大的明清潼关城便已经完全成形。
明朝时,潼关极受重视。政府除了修建规模庞大的关城外,还在这里设立了潼关卫,镇守一方平安,那时的潼关,盛极一时,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关内关外,山上山下,也修建了不少的名胜景致,这些景点逐渐流传,在当地负有盛名,成了民间盛赞的潼关八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谯楼晚照、道观神钟、中条雪案、秦岭云屏、风陵晓渡、黄河春涨。
明朝对潼关城的贡献,不仅仅是形制完备的城池和潼关八景,潼关特有的民风民俗也烙下了这个时期的印记。明代中期以前,潼关城里基本没有普通居民,全是驻守关城的士兵。这些士兵退役后,就分给他们关城附近的土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由此形成了潼关与别处不同的彪悍民风,和特殊的风俗人情。在潼关生活了十几年的李勇文说:“今潼关人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土著很少。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当年驻守的兵士、将领后代,所以潼关人都很直爽、豪气,很少拐弯抹角。今潼关姓顾、张、郭的人,大多是潼关守将的后代。”
清代的潼关故城仍然沿袭了明朝潼关城的规模和建制,并在其基础之上对明潼关城的宏大建筑进行了重修、增建或重建,同时,北、东、西三面城墙外均砌上了青砖,潼关城从此更加坚固、雄伟、美观。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在下临黄河的北面,长约2400米的土城墙上,贴砌了方石条和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南北水关的闸楼规模宏大,潼水从中穿过,中间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河水波涛起伏,城外的黄河上渡船往来如织,景致引人入胜。除了景致优美,紧邻黄河的北城墙,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既是城墙,又是防止黄河水漫淹关城的堤坝。后来,东、西两面的土城墙也全部被贴上青砖,潼关城从此更加坚固、雄伟。
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而外,明清潼关城的城内城外、山上山下,还建有许多观庙寺堂,以及木石牌坊,这些古建筑物,雕梁画栋、构筑精美。到了清代,潼关城内的街道主要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牌楼南街、牌楼北街、府部街、县门通街、南门街和西关大街等,纵横排列,50多条巷道,起伏密布。潼关城虽不大,但城内竟然有如此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筑,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古代,作为一处重要的关隘,潼关城的通行制度非常严格,进出关中,潼关是必经之处。在古代,行人要通过潼关,就必须经过关城的东、西两门。每天早上太阳出来时,城门打开。等到太阳一落山,就要关城门,禁止通行。所以,许多途经这里的人都要在潼关城里住一晚上。这便使城中的商贸更加繁华起来。
从清末直到到解放前,战略地位险要的潼关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火,关城也在历次的战争,尤其是日本的狂轰滥炸下惨遭损毁。到解放前夕,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中,幸存者已经屈指可数了,而这些都没有对潼关故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上世纪60年代,因为过高地估计了三门峡水库的蓄水水位,潼关县城不得不另外选址搬迁,据估计,故城所在地太靠近黄河,于是被划进了淹没区。人去城空,城内许多建筑被拆毁,其建筑材料被人们用作建造新的家园。故城遗址遭到严重毁坏,仅留其残存城垣,但是仍可窥其基本轮廓。待到“文革”以后,潼关故城城墙的主要遗存便所剩不多了。再经历由于环境恶化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等自然侵蚀,潼关千年关城如今只剩黄土残垣。
潼关位于陕西省潼关县,因临近潼水而得名,古称桃林塞。它南依秦岭,有禁沟深谷之险;北有渭、洛,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西有华山之屏障;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中通羊肠小道,仅容一车一骑,人行其间,俯察黄河,险厄峻极。正如诗人所描述那样:“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潼关创建于何时,历史文献没有具体说明,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211年,曹操曾于潼关破马超,由此可知潼关在这之前已开始建置了。后经唐、宋、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保存基本完好。关城周长约5公里,北面与东北,为板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山势削成垛口,高达30米。除开门6处外,留有南北二水门。潼关东约3公里,有一禁沟,自唐至明、清,为了潼关的安全,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12个,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由于土台与潼关城基本连接,故称“十二连城”。潼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它经历过大小战役数十次。
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战于潼关,马超据关抗曹师,后曹操凭其智谋巧妙地夺取了潼关。北周末年,杨坚在长安篡位立隋时,曾密遣杨尚希扼守潼关,以解其东顾之忧。唐中叶安禄山攻占洛阳,进逼潼关,使用诱敌深入计,歼灭哥舒翰所辖近二十万唐军,占据了潼关,震动京师,唐玄宗仓皇西逃。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潼关直捣长安。宋代“靖康之变”后,潼关为金所得,金朝后来为蒙古军队逼迫,迁都汴京。将兵力完全集中潼关附近。有人曾对蒙古铁木真说:“金廷居汴将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关、黄河耳”。所以公元1233年当蒙军包围汴京时,首先夺取潼关。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关,整个关陕地区才迅速得到平定。解放战争时人民解放军陈赓、谢富治兵团乘陕南、豫西地区空虚之机,南渡黄河,在潼关洛阳段机动作战,寻机歼敌,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局面。
潼关是古代军屯驻地,地名上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譬如代子营、寺角营之类,我们去看那古时的战场,有李自成南原大战的地方。潼关居民大部也是古代军屯后代,
只是已经卸甲归田,老老实实的当起了农民。我记得有个叫赵家村的,那地方民风刁蛮,与四周村落完全不同,赵家村的人,眼睛细长,脸盘平宽,面相阴鸷,颇似塞外蒙古人,因从事抢劫,80年代以来被崩了好几个。还有个叫贺家岭的,都是陕北武将世家贺家的后人。据祖辈们讲是中亚来的粟特后裔,虽非武将,可能是古太白破河外时流落东土。到我这一代,完全淹没在东土,只保留了一些口口相传的回忆。
民国时,很多河南人、山东人因黄河溃堤的原因沿陇海线大批入陕。其实自河南陕州开始,大致已进入了关中文化界限,都是相似的陕西关中口音,特产也类似,比如柿饼,苹果,肉夹馍。流民入陕,同样也带来了多元的饮食文化,河南胡辣汤到了陕西成了早餐常备。这就好比西域胡人带来的牛肉煮馍一样,伊斯兰文化渐渐渗透于古代中国发祥地中。文化在关中是包容的,又是富有特色的。
梁喜娃肉夹馍,黄河鲶鱼汤,潼关酱菜,鸭片汤,牛肉煮馍都算是潼关的特色饮食。潼关酱菜在慈禧太后避难西安时受到褒赞;黄河鲶鱼汤清鲜味美,所用之料都是黄河水中的野生鲶鱼;梁喜娃肉夹馍好在他的白吉饼,脆而不焦,不似河南的肉夹馍还要上汁,趁热食用香脆可口。
潼关的发展在整体上表现出了西北的统一特征,那就是守旧与落后,别看解放后那么多的移民来到西北,其实他们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西北的矿产挖出来运到中国东部去。留下本地淳朴而贫穷的西北人,不愿离开他们的故土。潼关本地富藏金矿,从矿石中提炼,而与山东招远的金矿不同。这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然而中金公司仍然在无时不刻的从秦岭山中攫取金币,等矿脉枯竭了,也就是他们走的时刻。听说在甘肃陇南文县又发现了亚洲的最大金矿,可怜了那里山清水秀的大巴山景和贫苦朴实的人们。
早在初唐贞观之治之际,雄才大略的一代天骄李世民就曾以“襟带壮两京”之誉赞叹潼关之雄浑壮魄;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一朝两帝又多次亲临潼关,分别以“天下第一城”与横额御书“第一关”对此盛赞相称。
《水经注》: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晋所谓桃林之塞,秦所谓杨华也。又西有潼水,东北注于河。河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见河南阌乡县。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
潘岳《西征赋》:溯黄卷以济潼也。历此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潼关》云:“时平容易度雄关,拍马河潼自往还。一曲熏黄瓜蔓水,数峰苍翠华阴山。登陴版牌丁男壮,呼酒烹羊守吏闲。最是绿杨斜掩处,红衫青笠画图间。”当代文人陈运和的诗是写照:“风陵渡至今已没船,老潼关代替有铁桥”。
从渭南汽车站乘坐发往潼关县的汽车,票价17.5元。
铁路陇海线有列车在潼关站办理客运业务。
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陕、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市,西连本省华阴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相望。界于东经110°09’30”—110°25’32”,北纬34°23’30”—34°39’00”之间,南北长28.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阳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的中心。程控电话城乡均已开通。移动通讯与世界联网。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远大。境内金、银、铅、铁、铜、花岗岩、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矿产十分丰富,有中央和地方所建金矿20余个,黄金采选、生产、加工已具有规模,年产黄金近20万两,是全国第三产金大县。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潼关已成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陕西省的东大门。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深入贯彻和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潼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一县两区”的新构想,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南部山区抓黄金矿藏的深部勘探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龙头,争取全国金城;中部抓生态环境建设营造绿色文明和畜牧养殖业发展,保民富,扩大林牧业规模;北部抓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深度开发,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地貌南高北低,跌宕明显,呈台阶状。由南向北分为山地、残原沟壑和黄、渭河谷三种类型。
主脉自西向东,支脉分向南北,形成大小峪道,山高坡陡,峰峦叠障,岩石裸露,土层浅薄。
境内秦岭山脉,东起西峪,西至华阴县蒲峪,土地面积176.6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9.7%。海拔高程,东部700—2100米,西部1000—1800米,平均高程1500米。
地面坡度,东部15%,西部10%。南北地质断陷,峡谷幽深,形成西峪、东桐峪、善车峪、太峪、麻峪、蒿岔峪、潼峪7条峪道,各长15公里左右。此外,自东而西有长5公里以下的大峱峪、小峱峪、小淤沟、马峰峪、党家峪、翟家峪、立峪、玉石峪、后沟、鹿岭沟、辘把沟、心底峪、马驹峪、贠陈峪、七岔峪、翎峪、哲园峪等146条小峪道。
建国后,利用山区自然优势,发展林牧业,护林防火,封山育林,营林造林,保护牧草,砌石埝,修梯田,荒滩造田,溪流灌溉,改善山区农业条件。本区面积26.50万亩,耕地面积4018亩,占全县耕地的2.11%。有效灌溉面积410亩,占山区耕地10%。宜林地16.7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3%。其中:有林地9.54万亩,占宜林地面积57.13%;天然草地8.36万亩,占31.5%,已利用3.02万亩,占35.1%;非生产用地1.03万亩,占5%。林、草、矿产资源丰富,正在开发利用。
原面南高北仰,黄土覆盖深厚,长期洪水冲蚀,形成原高沟深、陵谷起伏的台原沟壑地。
本区台原沟壑地东起牛头原东端,西连华阴县孟原,土地面积194.7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43.8%。原面支离破碎,沟道一般南北走向。长度在1公里以下的沟道716条,共长207.13公里;1—3公里的77条,共长111.69公里;3—5公里的13条,共长46.2公里;5公里以上的14条,共长116.77公里。全县共有沟道820条,全长481.79公里,沟壑密度为1.08公里/平方公里。沟深100—180米,沟原面积比例为7∶2。因形态与成因的不同,可分为一级台原、二级台原、原间洼地三部分。一级台原海拔高程530—610米;二级台原550—900米;原间洼地400—700米,原面坡度1—3度。因受通洛川、禁沟、列斜沟、远望沟、铁沟的切割,自东而西,形成代字营、南头、寺角营、王溪屯、吴村、高桥六道残原。
这里为粮、棉主要产区,有耕地17万亩,占全县耕地的86.79%。沟壑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发展林、牧业。果园面积6217亩。宜林地3.64万亩,其中有林地1.96万亩,占宜林面积53.5%。
黄、渭河历经冲刷,河床下降,形成河谷。沿河东西展布三级阶地,地面平缓,地下水位较高,一、二级阶地常被洪水淹没、冲塌。
黄渭河谷包括黄、渭河的河漫滩和黄渭河南岸狭长阶地,土地面积73.5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50%。河漫滩土地面积5.6万亩,耕地2.7万亩,分布在黄河右岸以及渭河北岸的夹角地带,海拔331米。黄渭河南岸发育有一、二、三级阶地,一级阶地分布在小泉、公庄村北。因河床升高,与河漫滩界限极不明显。二级阶地分布在吊桥、花园、十里铺一带,海拔高程340—350米。三级阶地分布于西廒、上寨村、凹里村一带,海拔410—450米。
这里除河滩外,有耕地1.75万亩,其中水浇地9300亩,占耕地53%,是发展种植业和水产业条件较优越的地区。
潼关属暖温带大陆性雨热同季的季风型干旱气候。南北差异大,光能资源较充足,热量和降水量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年平均风速3.2米/秒。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的记载。古人杜氏记载: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也。
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东汉建安十六年(212年),曹操与马超、韩遂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潼关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
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晋朝南阳王司马模守关中,部将赵染以蒲坂降汉赵君主刘聪,刘聪使赵染等攻司马模于长安,战于潼关,司马模兵败,赵染长驱直入到渭南。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后赵武帝石虎攻汉赵的蒲阪,刘曜急行军救援潼关,石虎退兵。咸和九年(334),后赵河东王石生举兵于长安,讨伐石虎,石虎遣其子石挺为前锋,攻长安,石生遣大将郭权拒之,战于潼关,石挺败死,石虎奔还渑池。
永和六年(350),前秦君主苻健,遣其弟苻雄率众自潼关入,此时后赵雍州刺史杜洪据长安,遣兵逆战于潼关北,败走,苻健遂入关中。永和十年(354),东晋名将桓温伐秦,不克,还自潼关。
太元十八年(393),氐帅杨佛嵩叛乱,奔后秦。河南太守杨期等追之,败佛嵩于潼关。后秦来救,晋军撤退。义熙十二年(416),姚懿以蒲坂叛乱。后秦末帝姚泓遣姚驴屯潼关。
义熙十三年(417),刘裕伐秦,前锋王镇恶自渑池径抵潼关,檀道济等自陕北渡河,攻蒲阪。姚泓使姚绍督军五万守潼关,又遣兵救蒲阪。沈林子谓檀道济曰:蒲坂城坚兵多,未可猝拔,不如并力争潼关。若得之,蒲坂不攻自溃矣。从之。姚绍出战,大败。绍复使姚鸾屯大路即三崤路也,以绝道济粮道。鸾分遣尹雅将兵战于关南,皆为晋军所败。绍又遣军屯河上以断水道,亦败走。刘裕寻至潼关,遂克之。刘裕自长安东还。
夏王赫连勃勃图取关中,其臣王买德曰:青泥、上洛,南北险要青泥关,见蓝田县。先遣游军断之,东塞潼关,绝其水陆之路,三辅不足取也。赫连勃勃遂遣军向长安,而分命其子赫连昌屯潼关。义熙十四年(418),长安乱,朱龄石等奔潼关,赫连勃勃占领了关中。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遣兵北伐,雍州刺史、随王刘诞遣其属柳元景等自南阳北出,入卢氏,拔弘农,进向潼关,遂攻之。北魏戍主娄须弃城走,将军庞法起等据之。关中豪杰,所在蜂起,四山羌胡,皆来送款。等到王玄谟等自滑台败退,魏军深入,宋主以元景等不宜独进,皆召还。
元嘉二十九年(452),复遣雍州刺史臧质,分道向潼关。魏人闻之,遣军屯守。
北魏孝昌三年(527),莫折念生在关中起义,遣其党据潼关,既而魏复得之。未几,萧宝寅以关中叛,遣兵守潼关。魏主遣长孙稚等讨之。至恒农,杨侃谓稚曰:昔魏武与韩遂、马超据潼关相拒,遂超之才,非魏武敌也。然而胜负久不决者,扼其险要故也。今贼守御已固,虽魏武复生,无以施其智勇,请分兵自蒲阪而西。从之。稚遂克潼关,入河东。永熙三年(534),高欢入洛,魏主西入关。欢自追迎之,至弘农,攻陷潼关,进屯华阴。寻退屯河东,使别将薛瑜守潼关。宇文泰复进攻潼关,斩瑜。
东魏天平二年,司马子如等攻潼关,宇文泰军霸上以备之。三年,复遣高敖曹趣上洛,窦泰趣潼关。欢军蒲坂,造三桥,欲渡河。宇文泰谋先袭其潼关军。关之左有谷,谓之小关。宇文深请选精锐,潜出小关击贼。从之。窦泰败走,欢军乃退。后周保定四年,宇文护约突厥共伐齐,护军至潼关,遣尉迟迥为前锋,趣洛阳。权景宣帅山南之兵时周人有荆襄之地。山南谓荆襄也,趣悬瓠见河南汝宁府。杨自邵郡出轵关邵郡,今山西垣曲县。轵关,见河南济源县。大象二年,尉迟迥举兵相州讨杨坚。坚遣将杨尚希将兵镇潼关。隋大业七年,移潼关道于南北镇城间角音阙兽槛谷,去旧关四里余。十三年,唐公渊济河而西,遣世子建成等将兵屯永丰仓见华阴县,守潼关,以备东方兵。屈突通自河东引兵趣长安,为唐军所拒,东保潼关北城,与唐相持。
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形势更加险要。唐天授二年(691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潼关。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潼关,经宋、明以来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门有明代建筑的门楼,俗称“樵楼”,宏伟壮观。
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古潼关门户金陡关横额上,有清乾隆帝手书“第一关”三个大字。《山海关志》中有云:“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1703年10月,康熙皇帝视察“大河上下”,从山西乘船过黄河至风陵渡进入潼关,仰望巍然的古城墙,惊叹不已,不禁为之倾服。在行宫住下后,即作《渡黄河潼关驻跸》诗一首,称潼关为“天下第一城”。汉潼关城位于今潼关县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1068年—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古城属水库区,潼关城建筑物被拆除,潼关县城南迁十余公里,但是黄河的水始终没有淹到老古城,现仍有不少居民在此居住。
潼关在黄河中游,人文开化最早,以前的婚俗,总是守着先王的旧制,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初订婚,先取双耳环,送给女方,这叫定亲。随后由男家备办衣料首饰等物,择吉日送往女家,这叫许口。谓女方已答应了这头亲事,又叫吃面,因女方这天款待媒人,吃的是面条,取百年合好,长远永久之意。在现代风俗较前简单,分订亲、看家、认门。订亲是介绍人往返说合,取得男女两方同意,约定地点见面谈话,双方若无意见,就互赠礼物,以为凭证。所谓看家,即由男方择吉日,让女方来家看屋,设宴相待,并买衣物,俗称掰衣裳,这天以女方为主,席面要求丰盛。认门是女方择吉日,让男方来家认门,并邀请亲戚陪席敬酒,由亲戚各赠未婚女婿衣料一件。
娶亲:由男方家先一日,将办好的财礼酒肉箱子、衣架、食洛送到女家,因男家那天去的主事人,要祭拜女方三代祖宗,这叫行礼。简化多了,俗称“催箱”,进村前放炮,吃饭前放炮。娶亲这天,过去有坐轿的,有骑马的,如今都用车迎亲,通常女婿去亲迎,去时伴有抬箱子的,搬嫁妆的,放炮的。女家亲戚送亲,举行结婚仪式,这叫“过事情”。第二天,新郎新粮,上岳父家拜认亲族邻里,岳父家亦设席相待,这叫认门,谓新郎先来认识岳父家的门户,又叫回门,谓新媳妇昨天出门,今又回来了,下午与女婿同归。媳妇进门七八天后,再回娘家,这叫处十,一般的在娘家住七八天。人常说:“去七来八,两头都发。
潼关(地理名词)-民俗风情
媳妇上轿(车)要换另一双鞋,表示不踏娘家土,原先是媳妇在娘家走时,一下炕,先踩到脸盆上,再立到毡上,再个毡轮换到轿(车)上,已没有这些讲究了,这一套也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