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学校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做好“富矿精开”这篇大文章,坚定不移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努力为贵州省高质量发展贡献贵大力量。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农学院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多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连续四届获教育部省属高校典型案例。
学校是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口合作高校,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省外高水平大学开展“组团式”帮扶学科建设工作。同时,与茅台集团、大北农集团、国家天文台、磷化集团、中烟贵州分公司、贵阳农投集团等500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覆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领域。同步实施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特派员行动”“博士村长”“教授、博士进企业”等专项计划,推动高层次人才下沉基层服务产业,通过校地、校企多维度合作,全面提升合作层次与实效。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校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院校,先后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及非洲冈比亚大学设立孔子学院、美国普莱斯比学院设立汉语教学中心,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高校合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与数十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拥有国家级“111”引智基地、科技部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校留学生近千人,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及汉语进修生。此外,学校在SEAMEO(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AUN(东盟大学联盟)、EPU(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连续多年主、承、协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学校在国际交流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极大地彰显了贵州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较高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贵州大学的前身是贵州大学堂。
1902年,在贵山书院的基础上,贵州巡抚邓华熙在奏章中正式奏请设立贵州大学堂。
1904年,改名称为“贵州高等学堂”。
1905年11月,贵州高等学堂改名为“贵州高等学堂预备科”。
1906年,时任贵州巡抚的岑春萁将贵州高等学堂预备科再次整顿,改为贵州师范学堂。
1909年,贵州师范学堂改办为“贵州官立矿业中学堂”。
1912年5月,矿业中学堂被迫停办。未毕业的学生和教学设备等全部转入贵州省立农林学校。
1916年,该校改名为贵州省立贵阳甲种农业学校。
1927年,奉令停办,并入1928年3月设立的省立贵州大学。
1926年6月,周西成主持黔政,将贵州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省立第二中学和贵阳甲种农业学校停办,并以省立二中定为校址,于1928年3月成立贵州大学,设经济、医学、土木工程、矿业专科和文、理两个预科。
1931年1月,贵州大学被迫停办,其校址用于开办贵州省立贵阳高级中学。
1939年冬,贵州省第一届临时参议会上,提出了“设立贵州大学”以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建议。
1940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审议,行政院通过,决定先设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选定贵筑县花溪镇为院址。
1942年5月,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归并国立贵州大学。
1949年11月25日,贵阳市军管会正式接管国立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在民国时期的阶段结束。
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规定,国立贵州大学改称贵州大学。
1952年,川北大学(农艺系)并入贵州大学。
1953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将文理学院大部分并入贵阳师范学院,部分工科专业并入重庆大学,农学类并入西南农业大学,外文系调入四川大学,工学院各系调入云南大学,法学系调入西南政法学院,经济系调入西南财经学院。
1954年,院系调整后的贵州大学,在原来农艺系基础上,在原国立贵州大学校址建立了贵州农学院。
1958年7月3日,贵州省委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恢复重建贵州大学与贵阳师范学院分校,以1953年调整到贵阳师范学院的贵州大学文理学院为基本构架进行复校。设中文、外语(英语、俄语专业)、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8个系9个专业,8月正式招收新生。
1959年,贵州民族学院(今贵州民族大学)并入贵州大学。
1974年,与贵州大学分离。一个月后,贵州大学迁入花溪区新校址。
1997年8月,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为贵州大学,成为贵州省唯一按“211工程”框架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是教育部在西部省(区)重点扶持的大学之一。贵州大学农学院的回归则继承了老贵大最具渊源的专业-农学以及老贵大的校址。
2001年成为“西部大开发”教育部重点建设大学。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2004年8月,教育部与贵州省政府在原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9月,贵州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更名为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2005年9月8日,贵州大学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批准,与中国政法大学等11所高校进入“211工程”大学建设行列。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0年,成为高招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自主招生)试点高校。
2011年,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院校行列。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14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12月,贵州大学与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大学等中西部八所综合型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3年3月,学校进入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3年9月,贵州大学与泰豪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举办新机制的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2014年1月,教育部、科技部批准贵州大学建设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4年12月,贵州大学与贵州捷星慧旅航空空乘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举办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2015年12月,贵州大学与贵州省人民医院合作举办贵州大学医学院。
2016年11月23日,贵州大学与湄潭县人民政府共建贵州大学茶学院正式揭牌。
2017年5月,入选贵州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12月,贵州高校首个新媒体联盟“贵州大学新媒体联盟”成立。
2020年1月,入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8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转设为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同时撤销贵州大学明德学院的建制;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转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同时撤销贵州大学科技学院的建制。
2022年2月,贵州大学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3年9月,贵州大学西部现代化研究院挂牌成立暨“2023年西部现代化智库论坛”举行;10月,牵头组建成立生态茶产教融合共同体并当选理事长单位。
2024年1月,贵州大学-甘肃省天水李子金矿有限公司合作协议签约暨揭牌仪式在贵州大学举行。12月,贵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揭牌。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