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九年(731年),本年启程北上,来到幽蓟一带。作有《塞上》《营州歌》《别冯判官》《塞上听吹笛》等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长安结交名流,与张旭等人同游。同年,作《醉后赠张九旭》《宴韦司户山亭院》等诗。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有感于张守珪隐瞒败绩、军中腐败之事,结合此前北上幽蓟之见闻,作《燕歌行》诗。
天宝七年(748年),居睢阳,穷困潦倒。同年,作有《宋中遇陈二》《宴郭校书因之有别》《酬裴秀才》《咏史》等诗。
天宝八年(749年),被授职为封丘县尉,作有《初至封丘作》《答侯少府》等诗。
天宝九年(750年),在封丘县尉任上,作有《蓟中作》《除夜作》等诗。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辞官,赴长安,与崔颢、岑参、杜甫、等人唱和应酬。同年作有《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等诗。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拜高适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至德元年(756年),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领广陵等十二郡。
广德元年(763年)二月,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上《谢上剑南节度使表》,表明愿竭尽全力忠于职守,为国为民分忧。
广德二年(764年),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官阶由西川时的从三品升为正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去世。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别董大》《燕歌行》《别韦参军》《塞上听吹笛》《咏史》《营州歌》《醉后赠张九旭》《封丘作》《除夜作》《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等
首先,高适的诗歌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直承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张,而且对于后来唐代诗歌发展到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高峰、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因此、高适在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高适和稍晚的岑参为首,加上王昌龄、李颀等人组成的边塞诗派,不仅大大地开拓了诗歌的创作领域,而且取得了边塞诗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极大的光彩。
唐代文学家殷璠: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唐代文学家李华:渤海高适达夫,落落有奇节。
元代文学家吴师道:引时天彝评: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明代文学家陆时雍: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属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清末民国思想家宋育仁:高适达夫,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每以俊言取致……。七古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奡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