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玉皇阁及崇文塔是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也见证了当地宗教文化的演变与融合。
玉皇阁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后于1647年因张献忠起义军攻陷建水城而被大火烧毁,后在永历甲午年重建,清雍正八年重修正殿。后来,白马寺(又称观音寺)并入其间,形成了佛道两教共存的独特格局,布局也扩大为三进四殿,总占地面积约4600平方,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牌坊、前殿、中殿、崇文塔、后殿。
玉皇阁的前殿又名凌宵殿,是建筑群中最为宏大的一座殿宇,也是建水诸多古建筑中,唯一的“移柱法”抬梁式木构架建筑。
玉皇阁的中殿最为宏大,采用重檐歇山顶,五开间加回廊建筑,面宽17.4米,进深16米,采用“移柱法”抬梁式木构架。
崇文塔始建于元代,后经多次重建,现存塔身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通高20余米,为17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崇文塔原名“白塔”,后因镇寺之宝而更名“崇文塔”,其设计为逐层收分,呈方锥体,第一层塔身边宽2.18米,塔顶由四块青石块嵌砌成斗形,中竖琉璃宝顶,整体造型及塔刹结构为典型的道教密檐方塔。崇文塔的每檐四面各有小龛,内各置佛像一尊,顶部饰有宝顶和风铃。塔基北面有清代书法家阚祯兆书写的草书《宁边楼碑记》,笔力雄健,狂放不拘,堪称珍品。崇文塔与毗邻的东门楼相呼应,站在东门楼上,崇文塔可收入眼底。在古城中心,高高的崇文塔拔地而起,在低矮的民居群中鹤立鸡群,格外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