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同年,任职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
2000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200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
2007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11年,获聘为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
2013年,入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另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9年12月,获选《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年度文化人物”。
2023年4月,获聘为杭州市人民政府参事,11月,当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富春山馆、西安大剧院等
王澍开创了当代中国的实验建筑研究和设计实践。自1990年代,王澍就提出和实践“实验建筑”这一理念,深度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场所文化内涵、空间表达、尺度转换、材料语言和工艺技艺,在保卫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城市与乡村建设、可持续与生态建造、在本土根源与国际交流的交叉视野下,自主创新的城市与建筑创作与实践这三个方面开创和代表了当代中国的实验建筑。
2003年,凭借“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04年,凭借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获得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凭借宁波五散房项目获得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2005年,凭借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得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2010年,凭借衰朽的穹隆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获得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2011年,获得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全球创新人物奖。
2016年,凭借获得国家住建部优秀实例一等奖。
2017年,凭借《造房子》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2019年,获得优秀勘察设计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
“王澍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设计师,当代新人文建筑的代表性学者,中国新建筑运动中最具国际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中国美术学院评)
“王澍是东南大学的骄傲,也是中国科技界的骄傲。”(东南大学评)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时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评)
“王澍凭借真本事、真才华、真作品,成为第一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十分了不起,拥有王澍这样的拔尖人才是浙江的福分。”(时任浙江省政协主席乔传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