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成为高密四中教师,是恢复高考后第一位分配到该校的大学生。26岁时担任了教导副主任,28岁任副校长,31岁后开始任校长。在高密四中,他带领老师们进行了“语文实验室计划”的教学改革,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该计划被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0年,初任校长,便使高密四中率先在全市实施管理体制改革,推出“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机制。
1995年,在高密一中开始推行“教师职务双轨制”和“校长干部职级制”改革。
1996年,又勇闯“雷区”试图在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
1998年,任高密市教委主任后开始在高密大力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课程改革、学科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又按照“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的原则,在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开展了办学试点工作。
2001年,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开始推进潍坊市的校长职级制改革、中考制度改革、教育管理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使全市近千名校长摘掉“官帽”,成为名副其实的校长,在全国开风气之先,引起舆论的关注。
2007年10月,到北京十一学校任校长。经过几年的准备和动员,开始进行了十一学校的育人模式和学校转型的综合性改革。
2014年,北京十一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成为中宣部、教育部向全国推出的基础教育改革典型。
2014年2月27日,在北京十一学校,教育部破例首次将新闻发布会放在一所学校举行。
《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语文实验室计划》《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面向个体的教育》《重新定义学校》等
1995年,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3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称号。
2016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24年1月,被评为潍坊市“40年·40人”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