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医疗系;同年,留校任福建医学院内科助教及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56年4月,任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195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电图进修班学习深造。
1963年起,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副研究员、研究员。
1964年-1965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脏内科医师进修班学习并结业。
1978年,任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
2007年,被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3月,任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可冀主要研究冠心病以及高血压临床治疗及作用机理、冠脉再狭窄的防治及其机理,以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在心脑血管病临床及研究中,陈可冀积多年的临证所见,将血瘀证归为久病多瘀、温热病重证必瘀、创伤外证多瘀等类型,根据不同病因,善用活血化瘀,兼容其他治法,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临证医学体系和学术经验特色。
据2022年10月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陈可冀已发表论文270余篇,主编有《心脑血管疾病研究》《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活血化瘀药化学、药理和临床》《川芎嗪化学、药理和临床》《清官医案研究》《片仔癀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新进展》等学术著作10余部。
2001年,凭借方剂与证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3年,凭借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08年,凭借动脉粥样硬化药理评价技术平台及活血化瘀中药干预机理的系统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2年,凭借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病因病机理论创新的系统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3年,凭借冠心病血瘀证证候实质探索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5年,凭借冠心病“瘀毒”病因病机创新的系统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凭借《清宫膏方精华》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1989年,爱因斯坦科学奖。
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立夫中医药学术奖。
2001年,“求是”中医药现代化杰出成就集体奖。
2002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6年,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2007年,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2009年,吴阶平医学奖。
2010年,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医学博士。
2011年,科学中国人“终身成就奖”。
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2014年,“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2014年,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1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终身成就奖。
2018年,“生命之尊”奖。
2019年,2018“最美医生”。
2019年,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2023年,汤用彤国学奖。
“陈可冀是中国中西医结合的奠基者及开拓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
“陈可冀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评)
“陈可冀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了70年,在中药科研、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各方面做了极其重要贡献,无愧于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和表彰,是年轻中医药工作者的楷模。”(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王炼评)
“陈可冀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