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A级景区
4A级景区    
					
					
						 国家一级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宁波十大博物馆展馆    NO.1
宁波十大博物馆展馆    NO.1
					
					
						 获得过世界建筑奖的作品汇总    NO.2
获得过世界建筑奖的作品汇总    NO.2
					
					
						 浙江十大博物馆    NO.4
浙江十大博物馆    NO.4
					
					
						 宁波鄞州十大景点    NO.5
宁波鄞州十大景点    NO.5
					
					
						 宁波十大景点    NO.11
宁波十大景点    NO.11
					
					
						 浙江十大冬季旅游好去处    NO.15
浙江十大冬季旅游好去处    NO.15
					
					
						 中国十大最美博物馆    NO.25
中国十大最美博物馆    NO.25
					
					
						 宁波十大代表性建筑    NO.6
宁波十大代表性建筑    NO.6
					
					
				宁波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是以展示宁波人文、历史和艺术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鄞州新城区首南中路1000号,2008年12月5日免费对外开放。
宁波博物馆建筑为首位中国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新乡土主义”风格的代表作,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外立面采用浙东地区瓦;1墙和竹纹理混凝土,主体三层、局部五 层,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 象的山体,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充分体现了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件“展品”的理念。
开馆以来,宁波博物馆秉持“百姓博物馆”、“大资源观”和“休闲博物馆”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努力满足广大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公众构筑起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活方式。同时,宁波博物馆力求学术创新,牵头搭建起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两大 国家级专业平台,另辟蹊径拓展博物馆研究职能。
宁波博物馆将继续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努力实践科学建馆、特色兴馆、创新强馆、人才立馆的宗旨和植根地域、铸就特色、开创一流、有容乃大的目标,不断积聚和提升宁波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力和对外影响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整个设计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
宁波博物馆陈列由主题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部分组成。展厅总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一楼设临时展厅,总面积2600平方米。二至三楼为常设展厅,总面积5400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和《竹刻艺术——秦乗年捐赠明淸竹刻珍品展》。
主题馆
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
《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以宁波区域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远古四明”、“拓地三江”、“州城确立”、“国际港城”、“海定波宁”、“东南都会”、“开埠通商”等七个篇章,图文并茂配以实物,向市民展示了宁波7000年文明史。
专题馆
“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展
“阿拉”老宁波作为历史的片段与文化的符号,由“宁波老字号”、“甬上婚俗‘十里红妆’”、“宁波老墙门”、“宁波岁时节俗”、“宁波民间工艺美术”、“宁波戏曲与宁波方言”等六部分组成,展示着“无宁不成市”的旧时老宁波。
竹刻艺术——秦乗年捐赠明淸竹刻珍品展
宁波博物馆陈列的大多为著名竹刻鉴藏家、篆刻家秦康祥先生的旧藏,2001年由其哲嗣秦秉年先生无偿捐赠给国家。汇集了大量竹刻名家如明代嘉定派创始人朱松邻、清乾隆年间嘉定竹刻领军人物周颢、康熙朝宫廷御匠等人的代表作,以及许多有绝对纪年款识的竹刻作品,包括书简、笔筒、香筒、臂搁、山水、人物等,制作技法上充分运用深浮雕、透雕、浅刻、留青、圆雕等。
唐越窑荷花盏托
为唐时茶具,由盏与托组成。盏为敞口五缺荷花形,弧腹压印五棱,圈足。托似一舒展荷叶,四边微微卷起,浅腹,圈足。盏托相合,全器宛若出土荷叶托着朵盛开的荷花。胎质细密,釉色莹润欲滴,为国家一级乙文物。
唐越窑瓜棱执壶
执壶是壶的一种,因壶的肩部有手持的把手,使用时以手把持而得名。该壶呈喇叭口,长颈,溜肩,瓜棱腹,矮圈足;肩部对置十棱短流与扁带状把。施满釉,釉色青黄。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云鹤寿字纹碗同在。胎质致密,釉色青黄滋润。
唐越窑青瓷划花卉纹碗
敞口,翻沿,弧腹向下内敛,浅圈足。碗内壁划饰三朵盛放的荷花。通体施青黄釉,釉色光亮细腻。碗外壁有少数棕眼。
唐越窑划荷叶海棠式杯
出土于市区和义路唐码头遗址,为唐代晚期作品。杯口呈椭圆的海棠形,弧腹,圈足。内壁两侧及两头分别刻画写意荷花四朵,笔法简练,线条流畅柔和,富有生气,釉色青翠晶莹。出土时与唐“大中二年”铭文碗(残)同在,是晚唐出现的新品种。
唐越窑带銎双系瓜棱壶
为唐代晚期作品,和义路唐码头遗址出土。直口,溜肩,长瓜棱腹,平底。肩部一侧置双复系,对置一带棱流,系与流之间上腹部置一銎。帽状钮盖,通体施釉,釉色青绿,釉层肥润光亮。
越窑盒盖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的越窑盖盒,盒似盖碗,盒口内敛,折腹,矮圈足。盖呈帽式,盖面正中置一圆钮,子母口。施满釉,釉色青黄,有细微开片,线条圆滑,造型端庄稳重。
越窑油盒
盒口内敛,直腹,圈足;盒面呈圆弧形微鼓;子母口。施满釉,釉色青绿细腻。为盛放梳妆用品的容器,全器廓线柔和弧曲,精巧典雅,为当时风行的上品梳妆用具。
唐越窑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
脉枕是中医大夫诊脉时放在病人腕下,起衬垫作用的用具。此件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枕面呈椭圆形,中间嵌以绞胎为褐色灵芝纹,下部以伏兽为座。这种工艺是当时越窑向北方窑场借鉴而成。该器晶莹滋润,是唐代越窑瓷器中的珍贵制品。
每日发放免费参观券3000张(含预约观众500人),发完为止。
开放时间
参观入场时间9:00—16:00,闭馆时间17:00。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乘102路、126路、129路、160路、166路、167路、168路、281路、628路、635路、650路、661路等至宁波博物馆站下车即是。
2004年10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关于宁波博物馆建设项目的批复》(甬政文[2004]93号)。
2004年11月,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宁波博物馆立项。
2005年6月,经市民评选和专家评审,确定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方案为宁波博物馆建筑方案。
2006年8月,宁波博物馆奠基动工。
2007年7月,宁波博物馆建筑顺利结顶。
2008年4月,宁波博物馆外貌显露。
2008年8月,宁波博物馆建筑竣工。
2008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
2009年10月15日,中国博物馆学会批准宁波博物馆发起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并举办“牵手历史——首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评选活动,这意味着中国博物馆志愿者的“基地”落户宁波。
10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八届(2007~200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揭晓,宁波博物馆的主题陈列“东方‘神舟’——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捧获“最佳创意”和“最佳服务”两项大奖。
10月23日,中国建筑业协会公布2009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公示名单,宁波博物馆建设工程荣获“鲁班奖”。
宁波博物馆的建筑是著名建筑师王澍先生的作品,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很多人甚至就是冲着看建筑来的。 博物馆外墙上使用了大量宁波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旧砖瓦,有的墙面是倾斜的,仔细看还能发现砖瓦上当年烧制时留下的符号。
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外立面采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竹纹理混凝土,主体三层、局部五 层,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两层以上建筑开裂、微微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
从南面看,南立面是一个绝对二维平面,一个山谷断口中一座尺度超宽的阶梯通向原处的第二层“山”。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外廓的方正限制了其他多余的含义,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在中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
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展厅之内用一种山体类型学叠加在上面,公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迷宫中包含步行登高路线和由电梯、自动扶梯组成的两类路线,能适应几乎所有待定的博物馆参观流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