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龙泉寺位于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千山风景名胜区龙泉谷内,始建于唐代,明代万历年间获明神宗御题"敕建龙泉"确立皇家寺院地位。寺院现存建筑群以明代遗存为主,包含大雄宝殿、法王殿等主体建筑,依山势形成三层平台严谨布局。寺内珍藏明万历十二年慈圣皇太后御赐宋版大藏经637函及铜铸金莲花坐佛像(高1.4米),周边衍生出"瓶峰插翠""松门塔影"等三十六处人文自然景观。
寺院采用中轴对称的三层台地布局:
第一层:含法王殿(天王殿)、斋堂及钟鼓楼,殿内供奉弥勒佛与四大天王
第二层:观音殿为核心,两侧配建禅房与客堂
第三层: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内供释迦、药师、阿弥陀佛及十八罗汉
附属建筑群包括毗卢殿(依弥勒峰峭壁而建)、藏经阁(原存放明版大藏经)、龙王庙(祭祀龙泉守护神)等,寺院围墙半依天然峭壁半用砖石砌筑。
现存重要文物包括:
宋版大藏经: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慈圣皇太后赐予,共637函678卷
铜铸金佛像:明代万历十二年慈圣皇太后赐予的金莲花坐佛像,通高1.4米
明代石刻:罗汉堂北崖存"吐符应生"摩崖石刻(万历年间刻)
清代碑刻:存有康熙年间重修碑记和王尔烈诗碑
寺院周边形成三大景观体系:
十六景体系:清光绪年间确立,含瓶峰插翠(寺东瓶状山峰)、西阁客灯(夜间禅房灯火)等。
三十六景体系:现代扩展新增石门弥勒(天然佛形巨岩)、狮吼钟声(古钟声回荡山谷)等。
水文景观:寺后"龙涎水"泉眼终年不涸,形成蜿蜒溪流。
寺院历史溯源存在南北朝与唐代两种记载:南北朝时期已有僧侣在极乐洞修行并建小寺,唐代贞观年间扩建罗汉洞等设施初具规模。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慈圣皇太后赐经书佛像后形成现存建筑主体格局,万历十二年(1584年)明神宗敕赐'龙泉寺'匾额。清代康熙帝巡游时留下《龙泉寺》诗作,光绪年间文人缪润绂总结出"龙泉十六景"。1993年完成宗教活动场所登记,2013年获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在东北佛教传播中具有特殊地位:明代成为辽东地区藏经中心,清代王尔烈曾在此读书,增添人文积淀。1905年比利时探险家费迪南特斯阜沁斯脱考察记录成为早期西方文献中的千山记载。现存明清时期文人题咏石刻27处,其中"屏藩独峙"摩崖为明代千山最大单体石刻。
作为千山五大禅林之首,寺院具有双重宗教属性:
皇家寺院:明代敕赐匾额确立官方认证地位。
禅宗祖庭:现存禅堂延续''农禅并重''传统寺院现存宗教活动包括每年四月十八传统庙会,吸引东北三省信众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