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纹身的传说 黎族纹身有哪些过程 黎族纹身文化概述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游客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黎族纹身,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在世界的民族族群中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纹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母权制的产物,是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结晶,是黎族历史上凝聚力、号召力、生命力的标志。下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黎族纹身的过程,一起来看看吧!

黎族是海南岛原著民族,在海南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有着特有的原生态文化,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黎族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面临传承的压力,有很多宝贵的技艺和文化形态正濒临失传。保护璀璨的原生态黎族文化刻不容缓。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纹身,在黎语种叫“打登”或是“模欧”。海南汉语叫“秀面”和“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一.黎族纹身详细介绍

曾经沿着海榆中线公路沿途村庄探访黎村纹身的妇女,纹身的青年女子已没有了,得留纹身的只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据说,妇女在世不纹身,死后祖先不认,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所以未受纹身的妇女,死后必须在身上脸上用木炭划些图案才能入殓。在五指山市的黎族村寨中我寻访到一位70多岁的老妇人,她面对着我很沉默,说不清纹身的缘由,只说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年青人都不理会了。

二.岁月也带不走渗入皮肤的颜色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

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如果生时不纹身绣面纹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倘若“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再则,在上古时代,种族之间常发生互相残杀的悲剧,把俘虏妇女作为战利品。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将成年时,务必进行纹身,易于辨识,亦藉免为俘虏。所以,“黎家男女周岁即纹其身”。

可以很清晰的看见纹身的颜色 以几何方形纹作为主要图案 纹身时不仅图有定形、谱有法制,连施术年龄亦有所规定。各族按祖传之图案进行纹身,绝不能假借紊乱。例如,美孚黎妇女,以几何方形纹、泉源纹或谷粒纹组成的图案,而润黎则以树叶纹或方块形成图案。青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动物之一。黎族纹身常以青蛙作为主要图案。女子只要长大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时,都毫不例外,必须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接受纹身。倘若违背或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纹身,不幸与世长辞,亦不可避免的用木炭按本民族祖先遗留下的特殊标志在纹身的位置,画上图案,才能将尸体置于棺枢之中。不然,就没有资格埋葬在黎族集体的墓地之中。

三.黎族纹身的过程

文身一般首先由施术者用树技草棍或鸡毛蘸染料,在被文者的待刺部位绘好花纹图案,然后进行文刺,也有少数熟练的施术者文前并不绘图案而直接进行。文刺时,施术者一手持藤刺,一手握拍针棒,沿图案纹路打刺。藤刺刺破皮肤,擦去血水,在创口处立即涂上染料。待创口愈合脱痂后,即现出永不脱落的青色花纹。有的为了纹饰清晰,要重复打刺二至三遍才能完成。

文身多选择在农闲的旱季和节日期间。此时一般气候干燥凉爽,伤口不发炎溃烂化脓,容易愈合。这时人们也不会误工。黎族妇女文身是从6~20岁开始的,多数是由10~15岁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40%的妇女是从13或14岁开始文身的,近20%的妇女是16~18岁开始文身。20岁以后开始文身的比例很小。但无论是哪个年龄开始文身的妇女,几乎是结婚之前文完。

妇女文身没有专门的场所,一般是在女子居住的“隆闺”内或在家中进行。文刺时,除女亲眷或女友外,他人不得在场观看。个别地区也有在门前文刺,不避外人或男性观看。

文身所刺部位也有一定次序:脸、背、胸前、腿、手。所刺花纹以圆形和曲线形特别丰富为其特色。从脸到脚的文身过程,都是分别进行施文的,用几年时间分段进行,这样做可以缓和或减少痛苦。

四.关于纹身的传说

村寨中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 一对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这故事与黎族创世纪的歌唱很相似。

纹身是一件很纯洁的事,要选吉日,还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还要选日子,如龙日、猪日、牛日,但不能在虫日刺纹,那是要被虫咬溃烂的。不同支系的黎有着不一样的纹法。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手艺也已在失传,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五.最年轻文身女约有70岁

黎族总人口约为124万,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有5个支系,各个支系妇女文身按照祖先遗传的图案,互不相同,成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标志,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图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个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说,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约70岁,她们去世后,黎族妇女文身历史也将划上句号。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海南传统建筑有哪些建筑风格 海南传统建筑特点概述
海南最早的移民大多由闽南地区迁移而来,早期建筑体现出深厚的闽南风格。随后,岭南、云贵以及东南亚等周边地区移民带来了各自地区的文化,琼北建筑也逐渐加入岭南风格。同时,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驻军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得琼北建筑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筑元素。那么海南建筑有哪些风格特点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海南的建筑风格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崖州民歌有什么艺术特色 崖州民歌的历史起源及传承概述
崖州民歌是海南省地方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客家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乡间并向四周传播的一种汉语民谣。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民歌歌手将热情的曲调注入吟唱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崖州民歌的艺术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黎锦主要有哪些图案 黎族织锦工艺特点概述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东方、昌江地区黎族创造了扎染与织造相结合的织锦工艺。其经线多采用缬染法(即扎染),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然后用纱线在经线上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即出现蓝地白花的图案,再织进彩色纬线。纺织、织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传统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和织布机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黎锦吧!
海南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民间文化极其丰富,且颇具深厚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海南的文化遗产吗?本文MAIgoo小编整理了海南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三月三节、儋州调声、海南椰雕、琼剧、崖州民歌、黎族竹木器乐、南海航道更路经、黎族服饰、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等,了解更多海南非遗文化请看下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南省 ★★★
2.3w+ 5
黎族面具舞有哪些表演形式 黎族面具舞的起源与传承概述
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傩祭”时表演。用来驱除疫鬼,消灾除难。“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驱鬼逐疯的宗教辟邪仪式,而在举行这种仪式时跳的舞蹈称为“傩舞”。那么黎族面具舞有哪些表演形式呢?黎族面具舞起源于什么时候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黎族面具舞的起源以及传承价值,一起来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