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包括哪些种类
一、功能治疗类康复机器人
功能治疗类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通过主、被动康复训练模式,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1、功能恢复型康复机器人
(1)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末端驱动式:通过支撑上肢末端,引导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训练。例如,日本大阪大学研制的自由度上肢康复训练系统。
悬吊式:利用绳索或电缆驱动,支持患者前臂,实现减重状态下的多角度训练。
外骨骼式:仿生设计,依附于患者上肢,带动其进行主、被动训练。
(2)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外骨骼式:模拟步态,辅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末端驱动式:通过支撑下肢末端,引导患者进行步态训练。
2、功能增强型康复机器人
移动式助行机器人:辅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行走,同时进行康复训练。
穿戴式上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穿戴于上肢,辅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动。
辅助行走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如以色列ReWalk、日本HAL-5等,辅助患者行走并进行康复训练。
二、生活辅助类康复机器人
生活辅助类康复机器人主要用于补偿患者弱化的机体功能,帮助其完成日常活动。
1、功能代偿型康复机器人
智能假肢:替代因肢体残缺而丧失的功能。
智能辅助机械臂:辅助患者完成日常活动。
智能轮椅: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半自主式智能轮椅。
2、功能辅助型康复机器人
移位机器人:调整卧床患者的姿态位置。
导盲机器人:辅助视障人士导航。
护理机器人:如喂食机器人、个人卫生机器人。
三、其他类型
虚拟现实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为患者提供沉浸式康复训练环境。
末端执行器机器人:通过控制末端执行器(如脚踏板)的运动,带动患者肢体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机器人适合什么人群
1、中风及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肌肉力量恢复训练,促进运动功能的康复。
2、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机器人可以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提高肢体活动度和功能。
3、骨折或关节手术后康复患者: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骨折或关节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骨骼和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4、运动损伤患者:运动损伤如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患者在恢复期间可以通过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加速受伤部位的康复。
5、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运动,改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机器人的特点
1、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需求,能够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训练计划。
2、安全有效:在精确的控制下执行重复性的动作和任务,确保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下得到高效的康复训练效果。
3、降低人力成本和提高效率:减少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时间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