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徽墨是什么
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精品,因产于古徽州府(今黄山)而得名。其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具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丰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二、徽墨的用途
1.书写与绘画
书法创作:无论是毛笔书写的楷书、行书、草书,还是篆书、隶书等字体,徽墨研磨出的墨汁浓度适中、色泽黑亮,且流动性好,能精准体现笔触的轻重、缓急和转折,让字迹饱满有力、层次丰富。
传统绘画:在国画(尤其是水墨画)中,徽墨的作用更为关键。通过控制研磨的浓淡、运笔的速度和力度,能呈现出 “焦、浓、重、淡、清” 五种墨色变化,即 “墨分五色”。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的画作,借助徽墨的层次感,可表现出景物的远近、明暗和质感,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2.拓碑与拓帖
古代将碑刻、墓志、青铜器铭文或书法字帖上的文字图案复制下来时,需用徽墨混合清水研磨成墨汁,涂抹在铺于器物表面的宣纸上,通过捶打使墨色渗透宣纸,形成清晰的拓片。徽墨墨色稳定、不易褪色,能精准还原原作的细节,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许多珍贵的古籍、碑刻资料正是通过拓印技术得以保存和传播。
3.艺术收藏
徽墨的墨模雕刻是一门精湛的艺术,工匠们在墨模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文字,如山水、人物、花鸟、诗词等。这些图案和文字不仅具有装饰性,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风格。一些高档的徽墨墨模,其雕刻工艺甚至可以与玉雕、木雕等艺术相媲美,成为了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三、徽墨的历史背景
起源:唐朝初期,制墨水平提高,墨工人数激增。唐末五代,易州制墨家奚超携子奚廷珪南迁至歙州,带动南方制墨发展,徽墨初露端倪。奚廷珪被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国姓李,其墨称作李墨,有 “千金易得,李墨难求” 之说。
发展:宋朝制墨业繁荣,文人士大夫参与制墨、藏墨,促进墨模雕刻技术发展,不仅产量大幅增加,而且在制墨工艺上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墨品和装饰技法。宋宣和三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统一定称为徽墨。明清时期,徽墨发展臻于鼎盛,成为集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