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膜选购指南
一、 按材质分类:权衡功能与环保
地膜的材质是其核心属性,直接决定了其性能、使用寿命和环境影响。
1、PE(聚乙烯)地膜: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地膜类型。其优点是透光性好、柔韧性佳、成本相对较低。根据生产工艺不同,又可分为普通PE地膜和可降解地膜。
普通PE地膜:性能稳定,强度高,但使用后需要人工回收。若残留在土壤中,会造成“白色污染”。
可降解地膜:是环保型地膜,主要分为光降解、生物降解和光-生物双降解地膜。它们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微生物作用、光照)可自行分解,无需回收,极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环境压力。尤其适用于对回收困难或追求绿色生产的种植领域。
2、PVC(聚氯乙烯)地膜:强度大,保温性能优于PE地膜,但透气性差,易粘连,且生产过程中可能添加塑化剂,废弃后处理不当会产生氯污染,目前应用已逐渐减少。
3、其他特色地膜:如渗水地膜(允许水分渗入)、除草膜(含有除草剂)等,功能专一,适用于有特定需求的种植场景。
选购要点:若追求低成本和高强度,且具备回收条件,可选择普通PE地膜。若注重环保,或在地块零散、回收困难的地区,可优先考虑经过认证的可降解地膜。

二、按颜色分类:针对不同种植目标
地膜的颜色直接影响到土壤的光热条件,进而影响作物生长。
1、透明地膜:透光率最高(约80%-95%),升温快,保温效果好(俗称“温室效应”强)。能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缺点是抑草效果差,膜下杂草易生长。适用于早春低温季节的作物促生栽培,或需要快速提升地温的地区。
2、黑色地膜:透光率极低,几乎不透光。其核心优势是抑草效果极佳,杂草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但它的升温速度比透明膜慢,保温效果主要体现在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上。适用于草害严重的地块,或对地温要求不高的作物夏季栽培。
3、银灰色(银黑)地膜:通常为双色膜,正面银灰,背面黑色。银灰色面具有强烈的驱避蚜虫作用,可减少病毒病的传播;黑色面贴地,起到抑草效果。此外,它还具有适中的降温作用。适用于易受蚜虫和病毒病危害的作物,如瓜类、烟草等。
4、白色/乳白色地膜:透光率介于透明和黑色之间,有一定的增温效果,同时抑草能力优于透明膜。光线反射柔和,利于作物下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5、绿色地膜:能过滤掉对杂草生长有利的光谱,因此有一定的抑草作用,但对下茬作物的影响有待研究,且本身较易老化,目前应用不普遍。
选购要点:根据主要矛盾选择——防草选黑色,防虫选银灰色,促早熟选透明,综合考量可选银黑双色或白色地膜。
三、按厚度与规格选择:关乎成本与耐用性
地膜的厚度(通常以“丝”为单位,1丝=0.01毫米)直接影响其抗拉强度、耐候性和使用寿命。
1、厚度:超薄地膜(如0.004mm)成本低,但易破损,使用寿命短,更易形成残膜污染。标准厚度的地膜(如0.008mm或以上)强度高,更耐用,便于回收,可重复利用性更好。应优先选择符合国家厚度标准的地膜,以实现节水节肥、便于回收的目标。
2、宽度与长度:根据垄宽和种植面积选择合适的地膜规格,确保能够完全覆盖垄面并留有压土余量,避免浪费。
四、使用前的综合考量
1、作物种类:不同作物对地温、水分和光照的需求不同。例如,西瓜喜温,可选透明或银黑膜;而一些浅根性蔬菜怕高温,则适合黑色或银灰色地膜。
2、气候与季节:寒冷地区或早春栽培,以提高地温为主要目标;炎热季节栽培,则需考虑降温、抑草。
3、土壤条件:粘重土壤升温慢,可选透明膜;沙性土壤保温差,也需选择保温性好的地膜。
4、后续管理:是否准备进行滴灌?是否方便回收?这些都应纳入选购时的考量范围。
五、总结
选择适合的地膜是一个综合性的决策过程。核心原则是:明确种植需求,结合当地环境。首先确定主要目标(是保温、防草还是防虫),然后根据目标选择相应颜色和材质的地膜,最后再考量厚度、规格等经济实用因素。科学选用地膜,不仅能最大化地发挥其增产增效的积极作用,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