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知名度调研问卷>>
传统戏剧
小编精选
关注TOP
热评
十大必看的西方传统戏剧 西方戏剧名篇有哪些 西方经典戏剧推荐
西方戏剧从古希腊开始,起始时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慢慢演变出各种风格和题材,影响力至今不衰,你知道的西方戏剧名篇有哪些呢?Maigoo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十大必看的西方传统戏剧,包括:俄狄浦斯王、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美狄亚、哈姆雷特、伪君子、熙德等,一起来了解下吧。
戏剧戏曲 历史文化 ★★★
3074
传统戏剧滑稽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滑稽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滑稽戏,上海及其周边吴语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滑稽戏是在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中期时,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它的传统剧目中保存了上海的民俗和“十里洋场”特有的世俗,它的创作方法又极具海派特征。2011年5月23日,滑稽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56。
传统戏剧
1580 80
沪剧历史状况 沪剧简介
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戏剧
5830 224
琼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琼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是中国海南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琼剧是当地的本土文化象征之一,相信已有一段颇长的历史,但实际起源时期却难以考知。2008年6月,海南省琼剧院、海口市申报的琼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731 Ⅳ-130。
传统戏剧
3419 71
【粤剧】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_非遗名录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戏剧
1.2w+ 298
【藏戏】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_非遗名录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戏剧
6970 127
传统戏剧木偶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
传统戏剧
4343 107
传统戏剧川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
传统戏剧
6789 241
中国十大藏戏非遗名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有哪些
国内藏戏非遗有哪些?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而著名的藏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拉萨觉木隆、日喀则仁布江嘎尔、日喀则迥巴、日喀则南木林湘巴、山南雅隆扎西雪巴等。下面MAIGOO小编就为大家介绍这些我国有名的传统藏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戏剧越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传统戏剧
1.1w+ 376
【京剧】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_非遗名录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戏剧
2.4w+ 1395
吉剧简介 国家非遗吉剧 吉剧地区
吉剧是建国后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其诞生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而得名,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以及《江姐》《雨夜送粮》等。
国家非遗巴贡(霞尔巴贡) 巴贡(霞尔巴贡)简介
巴贡戏,也称夏尔巴贡,现流行于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麻布加乡拉东村、尼白村。巴贡戏起源于吐蕃王朝第37任藏王赤松德赞时期,历史悠久。为了赞颂兴建桑耶寺的艰辛励志和大满功德,赞颂桑耶寺的雄伟壮观,当时的萨迦寺嘎登白琼或布洛将兴建桑耶寺的过程改编成戏剧,取名为夏尔巴贡,藏语的意思为“东边捏成团的糌粑”,表达了桑耶寺所在的位置与建筑造型。巴贡(霞尔巴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戏剧
211 1
土生土语话剧简介 国家非遗土生土语话剧
土生土语话剧,澳门特别行政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土生土语话剧是一种以幽默、嬉笑怒骂方式讽刺时弊的喜剧,其灵魂就在于土生土语。藉着话剧创作,将这种原为口述的语言转化为写作语言,不仅把一种消失中的语言重现,也呈现土生葡人的社会视角和思维内涵,更是澳门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一部分。2012年,被列為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编号Ⅳ-171。
传统戏剧
113 1
南路丝弦简介 南路丝弦代表作品 国家非遗南路丝弦
南路丝弦又名弦子腔,是河北古老的地方剧种。相传是元、明时期弦索调的遗音,清代康熙年间曾因政治原因遭到禁演。清末和老调同台演出,后来吸收了昆曲、河北梆子等剧种唱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自的风格。南路丝弦由于流行地域的不同,分为东、南、西、北、中五路,尤其在冀南、豫北等地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2021年,南路丝弦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戏剧
157 1
满族新城戏简介 国家非遗满族新城戏 满族新城戏艺术特色
满族新城戏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叶,以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带的满族曲艺八角鼓为基础而逐渐发展而成的。因为扶余镇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故而定名为新城戏。满族新城戏,它既有别于评剧,又有别于人们喜闻乐见的东北二人转。新城戏是在久远的满族民间说唱艺术《八角鼓》的基础上发展创作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剧种,曲调优美动听,委婉抒情,表演不落俗套,别具一格。
传统戏剧
114 1
国家非遗白族吹吹腔 白族吹吹腔地区 白族吹吹腔简介
据老艺人回忆,能数出的剧目达三百余本。内容少数是白族的,多数是汉族的。白族戏剧家杨明1961年著文指出,源起于“弋阳腔”中的“罗罗腔”,于清乾隆年间兴起,光绪年间盛行。2021年5月24日,白族吹吹腔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非遗宁河戏 宁河戏地区 宁河戏简介
宁河戏起源于江西修水,由酬神还愿的的傩戏发展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明隆庆元年(1567年)即有专业班社,唱高腔,清初又从徽班中吸收吹腔,昆腔,从汉剧中吸收西皮,从宜黄戏中吸收二犯,至清乾隆年间,宁河戏的高腔,昆腔逐渐衰落,皮黄由十分繁荣,至清末亦趋衰落,脚色分类与徵剧相似,但更为细密,舞蹈动作特点甚多,唱腔以二犯与西皮为主。传统剧目中《文公走雪》《铜桥渡》《采石矶》等剧较为罕见。
国家非遗杂剧作场戏 杂剧作场戏地区 杂剧作场戏简介
杂剧作场戏,福建省三明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杂剧作场戏又称丰场戏、阔公戏,剧目组织结构、表演形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保留有宋代杂剧形态,明初流传至大田县朱坂村、永安市槐南镇。杂剧作场戏的表演内容与当地社神阔公信仰民俗相关连。清代以来,为避免作场戏单调乏味,往往延请民间戏班穿插演出,形成“一出丰场一出戏”的形式,此俗延续至今。大田朱坂杂剧作场戏较特别的是“啰哩”伴唱队形式以及剧中人物角色是以世袭制度来传承的。永安槐南作场戏唱腔部分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戏班由人物扮演者、啰哩嗹队和乐队组成。
传统戏剧
120 1
【皮影戏】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_非遗名录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戏剧
2.4w+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