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相寺建筑独具匠心,依山傍岩而建,巧妙地附着于高耸险峻的大石岩壁之上,寺与岩窟相依,结构精妙绝伦,故而被赞誉为“云南的悬空寺”。从山门起始,寺庙建筑层层递升,错落有致地镶嵌于悬崖峭壁的岩窟之中,石坊、弥勒殿、玉皇阁、六角亭、观音殿、瑶池宫等建筑群浑然一体。若登临金顶寺,既可俯瞰剑海全景,又能近赏宝相寺神秘奇景,令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
宝相寺建筑别具一格,依山建在一堵高耸险峻的大石岩壁上,寺附岩窟,结构精妙。宝相寺由大门、正殿、十子十妹殿堂、东西厢房、花园、玉皇阁组成。
正殿
正殿(俗称大雄宝殿),抬梁式结构,单檐歇山顶,损坏严重,瓦屋面临倒塌。
二殿
二殿,单檐悬山式,出檐深远,翘角飞翼。殿内原佛像已毁,现己重塑佛像,部分损坏。
玉皇阁
玉皇阁凌空建造在崖穹内,抬梁式结构,三重檐楼阁,飞檐翘角,被誉为“云南悬空寺”。
石塔
石塔,四级叠涩密檐方形,高4米,有三层梯级式基座,宝顶已失。第二级塔身两壁龛中雕观音菩萨及韦陀像,第三、四级龛中雕像,雕刻精美,塔西面两旁有造塔年代题记,基本完好。
徐霞客石像
徐霞客石像位于宝相寺悬空桥和观景台连接处。高2.1米,身宽0.9米。2004年7月13日,由剑川县东门办事处白族工程师、石雕艺匠段炳瑞和西门办事处白族雕塑家张胜英雕刻而成。
宝相寺始建于元代,系鹤庆路军民总府总管高隆捐资兴建的佛教密宗寺院,原名“祝延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毁于火灾。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募资重建,后改寺名为“宝相寺”。
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名人匾联被捣毁,亭阁被撤除,但大部分古建筑保存较好。
1989年以前,由剑川县石钟寺文保所负责管理。
1989年7月,剑川县文物管理所成立,由县文管所委托宝相寺佛教小组共同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宝相寺都是由宝相寺佛教小组负责管理日常工作。佛教小组先后籍集资金近50万元,对宝相寺进行局部维修。
2008年6月7日,石宝山歌会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