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2月10日),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
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历任湖广提学副使、福建提学副使、河南参政,因病辞职。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佶、米芾诸名家法书,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授太常少卿、国子司业,参修《明神宗实录》。
天启五年(1625年),被任命为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一年即辞官退隐,退隐“家居八载”。
崇祯五年(1632年),七十七岁的他第三次出仕,“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崇祯九年(1636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谥号“文敏”。
《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关山雪霁图》《霜林秋思图》《林和靖诗意图》《疏林远岫图》《佘山游境图》《高逸图》《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等
康熙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赵孟頫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董其昌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正因董其昌有禅宗的思维,才能有对中国画进行空前绝后大省减的魄力和勇气,他对文人画发展的作用,才能同苏轼、赵孟頫并列。
虽然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后世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画史绘要》: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周之士: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何三畏: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翁同龢: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
李志敏: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