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古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东南部,是广府村落,村内存明清古建筑群总面积2.71万平方米,有明清时期所建祠堂15座、书房2座、传统广府民居193座。由古围墙、民居、祠堂、古井、水塘、古榕等组成颇具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古村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初始,村中居民多为尹姓。这尹氏一族尚建祠堂、书室,此村现存祠堂15座,书室3座,都轩朗宽敞,格式讲究,可见族人崇厚德、重文教的家风。书室与祠堂,可谓西溪古村风景的眼睛,这个称誉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大、原生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2015年末,户籍人口973人,其中男性478人,女性495人;80岁以上24人,最年长者89岁(男);海外留学2人。外来暂住人口约1000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51人。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古村落为八卦形,故又名八卦村。大门向南或向北,多为金字间或明字间结构,金字间面积138平方米,明字间面积68平方米。古建筑多以红砂石做门框和墙基,豆青色水磨青砖墙,在装饰题材上多采用岭南地区的瓜果图案等装饰,具有鲜明的广府文化特色。
村前有一个与村面积相仿的池塘,因“水能养人,亦能蓄财”的寓意而取名风水塘,池塘的水还能用于消防和日常生活。全村周围有6米高的青砖围墙,墙基础厚1米多,顶部留有很多枪眼供放哨防御用。城墙转角处建有8个专供护村队(巡丁)住宿且四周留有枪眼的谯楼。沿围墙有供防御时调兵遣将走动的马路。村前有广场,被一条高1.7米、长170米的青砖围墙与池塘隔离,取名水篱,因而广场叫水篱下,是全村集会和恭贺新年的场所。
村中建有南北门,均用红砂石砌成,建有炮眼,设三重门,坚固异常,易守难攻。古村为棋盘式网络布局,村内有1条宽3.8米的巷道贯通南北,15条宽1.1米的横巷和11条宽1.8米的纵巷组成巷网,方便进出;除第一列和大横巷祠堂外,其余每家大门从侧边开。村内有蟹口式民居1座,门口曾挂有朝廷赐的牌匾“外翰第”,意为有地位、有文翰的人家。民居中有多口古井,始建于明清时期,井口或圆或方,后在井口铺麻石加以保护。
村中有15座宗祠。
尹氏宗祠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占地面积539平方米;分中、左两路,中路格局为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内有大门、天井、议事厅、怀香堂,以及尹明翼题词的匾额“箸存不忘乎心”;建筑梁架为广府地区典型瓜柱抬梁形式,部分构件有元朝遗风;硬山顶,龙舟脊,屋脊正反两面均刻有精美飞禽走兽灰雕;梁头、斗拱木雕工艺精湛。凯廷公祠,建于清朝,2014年重修,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面宽15米,进深18米;砖木结构,用青砖、红砂岩材料建筑,布局为三开间两进。觉非公祠,建于清朝,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面宽11米,进深17.5米,砖木结构,用青砖、红砂岩材料建筑,三开间两进布局。
其余的公祠有:南山公祠、锦屯公祠、御使第公祠、乐琴公祠、去闻公祠、觉斋公祠、邓林公祠、拙庵公祠、宜宝公祠、意肯公祠、蚕叟公祠、德荫公祠。
西溪村有2座学堂。遐龄书室,建于明朝,建筑面积248平方米。禅厅书室,建筑面积125平方米。
村中有楹联“年风启泰;樊水生香”(存南门)、“恩承北竭;福降西溪”(存北门)。
2016年6月29日,西溪村参与制定《寮步镇西溪村村规民约》,作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
村里有舞狮、舞凤等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村民都聚集在凯廷公祠前的广场欣赏西溪村舞凤队和醒狮队联合表演的“狮子上楼台”。
村中有芦溪古庙,建于明末,重建于1996年,供奉关公、周公、土地公、文昌公。每年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节日,村中老人会买祭品到庙拜祭。每年正月初一,村民都会带子女到庙烧香。
尹明翼(1601—?),明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历任知府、监察御史,为官刚正不阿,秉公办案,为民伸张正义。
尹举恒(1922—1944),1942年参加游击队,1944年5月在东莞县黄江梅塘马山战斗中牺牲。
尹进林(1924—1944),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副小队长,革命烈士。
尹良校(1929—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朝鲜作战中牺牲。
尹锡棋(1970—),东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