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县白云山景区位于长顺县白云山镇团结村,是一个集自然美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白云山,又名螺拥山,因山形似海螺而得名。当地人称罗尹山,为周围诸峰之最高峰。该山层峦叠嶂,林木蓊郁,因"常有白云覆罩,阴晴不散"得名,具有“蚊蚋不生、盛暑不热”的独特小气候特征。自建文帝短暂隐居此寺后,白云山便成为黔中佛教名山。白云山与其他佛教名山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建文帝为中心人物而展开其佛教文化的,具有其独特性、唯一性和神秘性,引起无数名人贤士及游客前往探奇揽胜。
天子硐
“天子洞”位于潜龙阁左侧,为一天然洞。沿中一巨石平卧,传建文帝在此下塌,石床右端登七级出一洞口至山绝顶处,称白云盖顶,此洞口也称望天洞,传为建文帝登机遥望京城(今南京)思乡之处。
龙爪潭
过南京坪沿小径不过1公里,有一深潭,称龙爪潭,水深不可测。潭边石壁上清楚地有一龙爪印,传说建文帝与小青龙在此激战,潭边岩壁留有五道爪形凹陷。该潭水流向马林乡的龙耳朵洞出。
紫荆潭
沿潜龙佛殿遗址左行,有一高山水潭,水深1.5米左右,潭水四季不竭。传说是建文帝洗浴的地方。潭边莲翘黄花古朴曲立,小潭相映成趣。有石板平桥架越其间,是白云山又一重要水源。
玉屏峡道
登白云山,先过玉屏峡道。全长280米的峡谷步道,最窄处仅容单人侧身通过。峡道须拾级而上,足踏百步石阶,映入眼底的是千字壁,石阶两边是陡峭石壁,从下向上望去,仅见一线天,石阶左有一清泉,民称箩箩井,井水清澈见底,冬夏不枯沿阶而上,一巨石矗立,称擦耳岩。
撑腰岩
过紫荆潭拾级而上,经一陡壁分上下两部分。宽处相距30厘米,成一裂缝状。游人到此要用竹条放入石缝中,以竹竖向支撑岩壁上下,据说能带来好运。是此山中又一个独特的风景线。
白骡坟
传说埋葬建文帝坐骑白骡,现存封土遗迹。
跪井
明代僧侣汲水遗址,取水时需保持跪姿方能用竹筒舀水。
古杉树王
树高42米,胸径1.69米的巨型杉树,为全省现存最大杉树。
潜龙阁
建文帝上白云山后,金筑安抚同(今广顺)安抚使金镛才悉庙中之僧及建文帝。正统七年(1443年)主持大修白云山寺庙。至崇祯四年(1631年),贵州巡抚按院监察都御史胡运平登白云山,又加修。崇祯九年(1636年),胡又提出建文帝像与众佛尊在潜龙佛殿内不妥,应独置一殿,便择建天子台,于白云山顶于子硐处修建“潜龙阁”,同年秋落成。移建文帝铜像供之。民国27年(1938年),因香烟引起火灾,烧毁潜龙阁。广顺县长郎德沛重建,后毁于“文革”。1996年,长顺县人民政府在原址恢复重建潜龙阁,塑建文帝像。旁有建文诗碑刻。
罗永庵遗址
原为双层架阁建筑,现存明代石雕窗棂。
白云寺遗迹
含明代铜佛像3尊,清代碑刻7通。
徐霞客亭遗址
1980年代立碑纪念其考察活动。
白云山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喀斯特地貌区,国土面积2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62。景区内层峦叠嶂,古木参天,现存42米高的古杉树王为全省杉树之最。独特的“阴晴不散”云雾现象形成特殊小气候,夏季平均气温较周边低3-5摄氏度。
山体由三座海拔超1400米的主峰组成,玉屏峡道呈现“百步石阶一线天”的险峻景观,紫荆潭、龙爪潭等水体景观散布其间。2023年测量数据显示,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2%,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流亡至此,削发为僧隐居32年。期间开凿跪井(又名“跪泉”),修筑青龙潭堤坝,并创作《白云山诗》等作品。
明正统年间,金筑安抚司(今广顺)安抚史金镛于白云山修建罗永庵等寺庙,并塑建文帝像祀奉。自山东南起有白云寺、灵宫殿、中殿、大山门、大殿、潜龙佛殿、皇阁等主体建筑,共40余间。建筑体均为砖木结构,依山顺势而建,布局自然,错落有致,寺庙斗拱飞檐、雕梁画柱,雄伟状观,木雕、石刻精致,龙飞凤舞,形象生动,造形独特,堪称石雕木刻精品。
清康熙年间《贵州通志》记载其“尝居白云山,有罗永庵遗迹”,现存潜龙阁基址刻有其手书“天子硐”三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考察该山,在游记中详述"白云覆顶,阴晴不散"的气象特征。
民国时期,山中寺庙建筑群达40余间,含灵宫殿、玉皇阁等佛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