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马长岛迪恩斯蓝洞是位于巴哈马群岛的海洋蓝洞,深度达202米。该蓝洞在2016年前保持世界较深海洋蓝洞纪录,后被中国三沙永乐龙洞(300.89米)超越。其形成源于石灰岩溶洞塌陷与海平面变化的共同作用,内部保存有石笋等岩溶地貌。缺氧环境使该蓝洞成为研究远古化石的重要场所,同时因水体能见度高成为潜水活动区域。
迪恩斯蓝洞位于巴哈马长岛克拉伦斯市海湾,整体呈现近似圆形的垂直深洞形态。洞口直径约25-35米,随着深度增加逐渐扩展至百米宽度,洞壁由石灰岩构成并保留溶蚀形成的石笋与石钟乳。
该蓝洞与邻近海域通过狭窄通道实现有限水体交换,表层海水溶解氧含量为5mg/L,至50米深度骤降至1mg/L,底部完全缺氧。这种分层结构导致海洋生物仅存在于浅层水域。
水深15米以上区域能见度达30米,常见天使鱼、鹦嘴鱼等珊瑚礁鱼类。30米以下水域因硫化氢层存在形成"模糊视界",专业潜水员需使用混合气体装置突破该界限。
自由潜水世界锦标赛曾于2007-2012年在此举办,借助稳定水流条件创造15项世界纪录。2018年起为保护生态,每日潜水人数限制为30人。
迪恩斯蓝洞在2016年7月三沙永乐龙洞探明前,以202米深度位列世界已探明海洋蓝洞首位。同期其他知名蓝洞数据对比包括:埃及哈达布蓝洞(130米)、洪都拉斯伯利兹大蓝洞(123米)、马耳他戈佐蓝洞(60米)。
2024年新勘探数据显示,全球深海洋蓝洞仍为中国三沙永乐龙洞(300.89米),迪恩斯蓝洞保持历史第二深度地位。
根据中国海洋大学杨作升教授的研究,该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约200万年前)。冰期海平面下降使石灰岩地层暴露地表,经雨水侵蚀形成溶洞系统。间冰期海平面回升导致溶洞被海水淹没,最终在重力与地震作用下顶部塌陷形成竖井状结构。
洞内保存完整的碳酸钙沉积物证实其经历多阶段发育过程,岩层断面可见四次显著海平面波动痕迹。
底部缺氧层沉积物中发现大量末次冰期的有孔虫化石与珊瑚骨骼残骸。2017年科考团队提取的岩芯样本显示,沉积层包含距今1.2万年的火山灰层,为研究加勒比地区古地质活动提供实证。
蓝洞内特殊化学环境使有机物质分解速率降低,微生物群落中包含16种未知古菌,对极端环境生物研究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