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哈达布蓝洞是位于埃及红海达哈布地区的水下地质结构,深度130米,在2016年前被认定为世界第二深海洋蓝洞。其形成与冰河时期岩溶洞穴塌陷后海水倒灌有关,具有颜色深邃、垂直结构明显等典型海洋蓝洞特征。截至2018年,该蓝洞因复杂水下环境导致至少40名潜水者遇难,被称为“潜水者公墓”。
该蓝洞呈现典型垂直洞穴结构,洞口直径约50米,底部直径随深度增加逐渐收缩。洞内海水与外部水域存在明显分层,深部水域氧气含量极低,这种无氧环境有利于保存古代生物化石。其深蓝色调源于光线在水体中的选择性吸收与散射效应。
截至2018年12月,该蓝洞已记录超过40起潜水员死亡事故,危险因素包括:
水下能见度突变导致的方位迷失
复杂洞穴结构引发的设备缠绕
氮麻醉等深度潜水并发症
洞口强水流造成的体力消耗
尽管存在高风险,该区域仍吸引专业潜水者进行极限挑战,波兰潜水家Marcin Chochorowski曾在此完成21米深度的技术潜水。
作为冰河时期地质活动的产物,其沉积物包含:
古气候变化的层序记录
海平面升降的岩层证据
封闭环境中特殊微生物群落
世界上已探明海洋蓝洞深度排名为:西沙永乐龙洞(300.89)、巴哈马长岛迪恩斯蓝洞(202米)、埃及哈达布蓝洞(130米)、洪都拉斯伯利兹大蓝洞(123米)、马耳他戈佐蓝洞(60米)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团队指出,此类蓝洞可为研究末次冰期以来红海地区环境演变提供关键数据。
2016年7月前全球排名显示:
1.巴哈马长岛迪恩斯蓝洞(202米)
2.埃及哈达布蓝洞(130米)
3.洪都拉斯伯利兹大蓝洞(123米)
随着同年三沙永乐龙洞(300.89米)的发现,哈达布蓝洞在全球深度排名中调整为第二位,该数据获中国工程院专家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