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戈佐蓝洞是位于地中海戈佐岛西南部海岸的石灰岩溶洞型海洋蓝洞,形成于海平面变化及近岸石灰岩侵蚀作用。洞体深度为60米,洞壁由白色碳酸钙砂质岩构成,海水透光性强且通过顶部"杯口"结构与外部进行潮汐交换。该蓝洞在2016年全球已探明海洋蓝洞深度排名中位列第四,以其渐变色泽的洞内景观和清澈海水成为潜水胜地。
马耳他戈佐蓝洞属于典型的石灰岩溶洞型海洋蓝洞,洞壁由白色碳酸钙砂质岩构成。洞体呈垂直井状结构,顶部开口直径约10米,通过'杯口'状通道与外部海域连接,潮汐作用引发洞内海水周期性升降。洞底60米深处存在多个相互连通的岩洞,水体透光性随深度递减,呈现出奶黄、魅紫至蔚蓝的渐变色泽。
该蓝洞实际坐落于马耳他戈佐岛西南部海岸(北纬36°03',东经14°11'),而非主岛马耳他岛。其洞口位于海平面以下7米处,与60米深的洞穴相连,外部岩体受海浪侵蚀形成类似桂林象鼻山的拱门地貌。
地质研究表明,该蓝洞形成与第四纪海平面升降密切相关。冰期时海平面下降导致近岸石灰岩区发育溶洞,间冰期海平面回升后溶洞被海水淹没,持续的水流侵蚀扩大了洞穴规模。碳酸盐岩层的差异侵蚀塑造了现今的垂直洞体结构。
截至2016年数据,马耳他戈佐蓝洞以60米深度在全球已探明海洋蓝洞中位列第四。前三名分别为巴哈马迪恩斯蓝洞(202米)、埃及哈达布蓝洞(130米)、洪都拉斯伯利兹蓝洞(123米)。中国西沙永乐蓝洞于同期以300.89米刷新深度纪录。
洞内水体受限于狭窄的顶部开口,海水交换率低,底部存在缺氧环境。科学家在沉积物中发现保存完好的远古海洋生物化石残骸,为研究地中海古生态环境提供了珍贵样本。周边海域分布有珊瑚群落及金枪鱼、岩石石斑鱼等海洋生物。
蓝洞海域能见度高、水流平缓,7米至15米深度区间适合休闲潜水。游客可观察到洞壁纹理与色彩变化,夏季可见日光穿透形成的动态光柱。2004年好莱坞电影《特洛伊》在此取景水下战役场景,提升了蓝洞的国际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