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贤书院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下邽镇,由清代下邽人唐顺祖(曾任固原学正)、唐宾饧父子于1823年在寇公祠旧址创建,因下邽系唐代张仁愿、白居易及宋代寇凖故里,取“景慕贤达”之意得名。初建时增置学田作为经费来源,后因灾荒停办三十余年,又遭回民战火损毁大半建筑。
光绪十九年(1893),渭南知县樊增祥主持重修,募集雷光甸、曹元阶等人捐银,王松年捐地600亩,学田扩至1400亩。重建后设尊经阁、享贤祠等设施,成为渭北最高学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更名为景贤高等小学堂,1942年改制为景贤私立初级中学,培养出屈武、王普涵等人士。现址为下吉中学,2016年迁至临渭区杜化路并更名三贤中学,保留“景仰先贤”校训。
书院南向,大门上方悬挂“景贤书院”匾额,为名宦樊增祥知县所书。进门是一方花木小院,更里则有三个圆门;中门题额“文苑”,东门题额“正谊”,西门题额“明道”。进中门,第一进为讲学课堂。其两边楹联为——
吾学以三千年周孔为宗,尽孝竭忠,是名教完人,方不愧读书种子;
今时则九万里纵横之会,言庞事杂,要放开眼界,尤必须立定脚根。
第二进大房,乃为寇公祠,并作为藏书阁(内有书楼)。其楹联为---
奇勋在昔,倘策筹弃汴,驾返临汉,将不待靖康嗣位;
故里于兹,况图书满架,竹树盈庭,尚何须宋玉招魂。
此房前大院两边,各有房屋。西为膳厅,东为张仁愿、白居易祠堂。祠堂内供有木牌位,其门上楹联为---
受降城外月如霜,独立三边静;
浔阳江头夜送客,孰云吾道非。
唐顺祖之子唐羲寅(举人)与知县鲍铁帆及余仙圃玉成之,并增置学田以作经费。后因连年灾荒,院事停办30多年。后来,羲寅去世,又加之回民战火,竞使书院房舍焚毁大半。直到光绪十九年(1893),渭南知县樊增祥在任,他重视文化教育,倡议重修景贤书院,并捐俸银100两;又商请在外做官的雷光甸(礼部主事)、曹元阶(县知事)及乡商曹元坤各义捐白银l000两。官路乡王松年(在京作御史),捐土地600亩以作学田;使学田增至1400名亩。为办好此事,乡人公举士绅八人(常生馥、刘映清、柳阴清、王鸿治、武豫泰、焦连城、师守谦、董班良)主办重建之事。经多方募捐,数年努力,终于建成一座颇具规模、设备像样的书院。正如武树善《渭南县下邽景贤书院重修记》中所述:其“尊经之阁,享贤之祠,庋经之宸,讲艺之堂,栖士之所,以及户牖案几,炉灶釜甑之属,无不鼎然犁然,纲举目张”。
书院建成后,立即聘请下邽新举人武树善为书院山长,招生开课。其课程设置有经、史、地、算、格物(物理)等。学生每月还可领到膏火费(助学金)。光绪二十八年(1902),武树善去山西作官,先后继任山长的有武豫泰、李凌虚、王念祖等。
书院东边,与慧照寺相距20多丈,是几户人家的农田;书院西边,是县丞公署(县副知事、二爷衙门)。书院北边是藏书楼。为了礼敬先贤,书院规定,每逢寇辈诞辰(农历七月十四日),全院师生都去官底镇北边的寇陵扫墓。教师赵福元(生员),还填写有一首纪念寇莱公的歌词,其大意为——
伟人志气迥不凡,七岁题诗华岳颠。毕士安,极力推荐在朝端;护大驾,幸澶渊,只手挽狂澜。丈夫决不受人怜…….
景贤书院重新建成后,即成为渭北最高学府,入学员生甚多。光绪三十三年(1907),根据当时书院改组的“通令”,将其改名为“景贤高等小学堂”;l942年又改为“景贤私立初级中学”。书院建立以来,人才辈出,知名人士有颂臣、王普涵、黄树泰、姜宏模、郭临清等(暨屈武先生),都曾在此受业。
现景贤书院为渭南市下吉中学,一所标准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