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体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国内高水平省属普通高等体育院校。截至2022年6月,学校建有济南(校本部)和日照两个校区,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各类训练场馆约17万平方米。山东体育学院青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运动休闲产业学院)正在建设中,项目一期占地60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亿元,为政府交钥匙工程,拟于2023年交付使用。
截至2022年6月,学校现有教学机构12个,包括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中国举重学院3所“国字号”学院和1所附属中学(挂山东省体育实验中学牌子,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办学规模3000人,面向全省招生)。其中,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是全国唯一省部共建的以足球、篮球为特色的应用型国家级专项运动学院。
学校以体育学学科为主,是山东省2017—2023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全国首批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体育学一级学科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康复学等5个二级学科,以及3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英国拉夫堡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截至2022年6月,学校现有在校生1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300余人、研究生600余人、中专生1300余人。现有本科招生专业17个,其中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育经济与管理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特殊教育、运动康复、应用心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舞蹈表演等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特殊教育、运动训练等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培育立项建设专业群。学校在全国首创马术运动与管理、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先河。
学校现有运动健康与健身科技重点实验室、体育健身器材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运动戒毒实验室、运动与健身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运动与健身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动监控大数据中心、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体育实验教学中心等29个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仪器设备总值约2亿元。图书馆藏书261万册,是省内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建校以来,累计培养了5万多名优秀人才。学子张常鸿、孙一文、张梦雪、李晓霞、张成龙、周璐璐、奚爱华、邢傲伟、林伟宁、邢慧娜、唐功红等人在近六届奥运会上共获15枚金牌、29枚奖牌。在2021年举办的第32届东京奥运会上,27名学子和校友参加了10个大项21个小项的比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2金3铜,打破1项世界纪录;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学子和校友获得38金30银25铜,成为山东代表团金牌和奖牌总数“四连冠”的主力军;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学校荣获“校长杯”,成绩列山东省高校第一位、全国体育院校第二位、全国高校第十位。学校5次获得省委省政府通令嘉奖、集体一等功等表彰。2020年12月,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2021年,学校荣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彰、山东省人民政府通报表彰,被授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学校积极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经验登上《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近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远超山东省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
“十四五”时期,学校继续秉承“坚卓竞远、严勤创实”的校训校风,深入践行“对接需求、协同创新、集聚特色”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服务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育院校。
1956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创办山东省体育运动员训练班。
1958年10月,山东省体育运动员训练班更名为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系。
1963年,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系更名为山东省体育学校。
1971年11月27日,山东省体育学校更名为山东省体育工作大队。
1984年9月24日,山东省体育工作大队更名为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
1978年7月,成立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1996年10月3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行政主管部门为山东省体育局。
1958年,济南体育学校和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创建山东体育学院。
1983年和2003年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为学士和硕士培养单位。
200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体育学院与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体育学院,把原隶属省体育局管理的竞技体育和体育科研资源纳入到学院统一管理。
2005年,学校获得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
2017年,获批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
2018年,学校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予权。
2019年11月,山东体育学院螳螂拳传承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3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