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庙大殿,又名昭惠王行宫、李贵作药王庙,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现仅存大殿,是河南元代早期的为数不多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是研究河南早期木构建筑的宝贵实例,现为药王孙思邈国际中医药文化苑。汉代李贵作村建有庙宇,年久损毁,隋文帝年间在其遗址上建天仙庙,唐高祖武德二年孙思邈从耀县到此行医,在天仙庙后结草为庐,挖井取水,种植千头柏,炮制草药,治病救人,往返于太行山与王屋山之间,长达26年,并完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籍初稿。
如今的药王庙占地200余亩,庙内现存元代大殿一座、唐代石刻透灵碑、药王柏、药王井、子母槐等古迹,并先后重建了无极殿、三皇殿、慈航宫等宗教建筑,还有国医馆、药王文化展览馆等景点。
药王庙内有元代大殿,还有无极殿、三皇殿、慈航宫等现代重建的宗教建筑。
药王庙大殿面阔三间约8.54米,进深四架椽约6.44米,殿内用青方砖铺地,台基平面也呈长方形,月台前有古柏一株,相传为药王孙思邈所植。大殿整体为单檐悬山式建筑,灰瓦覆顶。正脊覆以琉璃盖瓦,中有琉璃宝瓶,脊瓦浮雕龙凤图案,出檐深远,施以龙头鸱吻。瓦当为龙纹瓦当,滴水亦为龙、凤、莲花图案。大殿前檐明间设板门,门楣正面有四枚门簪,中间两枚正面为八角形,两侧为柿蒂形,两次间设有棂窗。药王庙大殿内供奉着孙思邈初来山阳行医,三十出头时的塑像,天庭饱满,胡须飞扬。塑像后墙顶端悬挂着匾额“妙应真人”,妙应真人是孙思邈的别称。
透灵碑又称“地天泰”碑。碑高1.23米,宽0.62米,厚0.266米,上下排列有通透方孔、圆孔各一,方孔长宽均为7.6厘米,圆孔直径8厘米。碑面中间有一白描绣像,头后有一圆环,应是虚拟的背光,人物身躯微侧,身穿铠甲,手持利器,赤脚立于莲花台上。碑刻四周阴刻缠枝花纹,碑侧及碑阴为原石。透灵碑皲裂崩缝,缺角少棱,残缺不全。
“千头柏”在透灵碑北面,独木成林,相传孙思邈在此居住行医时亲手种植此树。千头柏为普通侧柏,树干仅1米高,3人合抱不住。树干上叉出数枝分枝昂扬向上,故称“千头柏”。千头柏落下的柏籽,已长出数棵柏树。千头柏只有一头长着枝叶,其它枝头都已枯死。
药王庙后院有国医馆。国医馆内“中国历代名医圣像展览”以烙画的形式记载了扁鹊、华佗、张仲景、葛洪、皇甫谧等中国历代名医的事迹。
药王文化展览馆,建筑呈八卦形,外墙刻有“孙真人摄养枕中方”。展览馆内的墙壁上,绘制了反映药王孙思邈成长历程、学术思想及行医救困事迹的壁画,馆内的玻璃展柜内放置了历代医学典籍及中草药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