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学校学科优势特色明显,其中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再次滚动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等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等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学校科技实力雄厚,现有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部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部省级研发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杂交油菜、绿色超级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棉花和玉米、淡水鱼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
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十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以来连续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再次荣膺这一荣誉称号。
砥砺而兴(1898-1911) 1898年10月,湖北农务学堂正式开学,是我国较早的近代农科大学之一,开创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壮丽起点。 1903年扩建为湖北高等农务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办学时代结束。 栉风沐雨(1912-1951) 1912年,湖北农务学堂在辛亥革命后改建为湖北甲种农业学校。 1938年,侵华日军迫近武汉,学校西迁湖北恩施五峰山坚持办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武昌宝积庵。 1949年,武汉解放,学校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桃李逢春(1952-1984) 1952年,以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学院的整体和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首批研究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取得新的进展。 1957年,学校从宝积庵整体迁址武昌南湖狮子山。 20世纪60年代,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芳华日盛(1985-2004) 1985年,正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2000年,华中农业大学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 百尺竿头•(2005-) 2005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 2007年,学校首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13年,华中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4年10月,华中农业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7年9月,华中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1月,华中农业大学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0月,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相关建设进入冲刺阶段,2023年春季首批师生入驻。 2024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高产高蛋白玉米创新研究院成立。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