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9月24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天资聪慧,从小受家庭熏陶,勤奋好学。5岁时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从徐良傅学古文词,14岁便补了县诸生。21岁中了举人。
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政绩斐然。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7月29日),在临川逝世。
《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等
《感事》《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玉茗堂四梦》《玉茗堂文集》《玉茗堂尺牍》《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等
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拟古派相抗衡。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很富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
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几乎无一不称赞《牡丹亭》。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的剧作家,如阮大铖和孟称舜等,后人因之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并不恰切。《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明代沈德符:“才情自足不朽”。
明代吕天成:“绝代奇才”,“千秋之词匠”。
明代王骥德:“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清代张廷玉等《明史》:“意气慷剀”,“蹭澄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