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
开庆元年(1259年),宦官董宋臣建议理宗迁都。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建议不被采纳,就自请免职回乡。后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
咸淳十年(1274年),被委知赣州。期间“谏诤有风烈,治郡持节,廉明有威”。
德祐元年(1275年),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德祐二年(1276年),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升为右丞相。
祥兴元年(1278年)卫王赵昺继位后,拜少保,封信国公。后在五坡岭被俘,押至元大都,被囚三年,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
至元十九年(1283年1月),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过零丁洋》《正气歌》《南安军》《金陵驿二首·其一》《扬子江》《端午即事》《满江红·燕子楼中》《满江红·代王夫人作》《除夜》《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等
《小青青诗卷》《篆玉带砚铭》《瑞阳帖》《诸割》《木鸡集序卷》《谢昌元座右辞卷》《虎头山诗》《上宏斋帖》等
文天祥边塞诗中的浑浑正气波及甚广,不仅在当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如明代的名臣于谦、孙燧受到文天祥事迹的影响,在危难之际都能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文天祥作为抗元典型人物被从历史记忆中挑选出来鼓舞社会民众,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被大力发掘、塑造和宣传。
邓光荐《宋丞相文天祥墓志铭》:虽功业不能以尺寸,而志节昭灼乎终古。南北之人无问识与不识,莫不流涕惊叹,乐道其平生。自古节义之大臣,盖不若是之烈云。
李昌祺:若宋丞相文天祥,授任于倾危之际,脱身于俘执之中,倡义勤王,艰难万状,功虽未究,忠则有馀,竟能取义成仁,从容就死,为千万世臣子之式。
范文澜在《大丈夫》将文天祥视为“堪作模范的伟人”,阐述其“发扬汉族声威,抗拒夷狄侵陵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