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虽出身宦门,却“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德才兼备)征召,均严辞拒绝,时人尊称“张有道”。他早年师法章草大家杜度、崔瑗,潜心研习草书,常于府中“焚膏继晷,摹写不倦”。
中年时期:突破章草“字字独立、笔画分离”的旧法,省减章草点画与波磔,创制“今草”(又称“大草”“一笔书”)。其草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实现了从章草到今草的革命性转变。西晋书法家韦诞称其为“草圣”,后世“草圣”之名由此始。
晚年时期:坚持“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刻苦精神,其书法“狂而不野,逸而不浮”。
《笔心论》《八月帖》《冠军帖》《终年帖》等
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被誉为中国书圣的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推崇张芝,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狂草大师怀素也自谓草书得于“二张”(张芝、张旭)。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称“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中国书法史告诉我们,“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在草书领域里涌现了韦诞、卫瓘、索靖、卫恒等这些传于书坛的人物,更有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师,他们的师承都导源于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巨人——草圣张芝”(见马世晓《张芝创“一笔书”辨及“冠军帖”的审美新探》一文)这是历史的真实,也是客观的评价。
唐朝开元时的著名书法家和评论家张怀瓘在其书法理论名著《书断》里,有数百字论述张芝,确定了他在华夏书坛的重要地位。其后的历代书法家和评论家也都以肯定态度延袭韦诞、卫恒、张怀瓘、孙过庭等的论述,张芝的“草圣”地位自此成为一座不可动摇的丰碑而屹立于中国书坛,闪耀着永恒的璀璨光芒。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羊欣(南朝晋宋间书法家):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袁昂(南北朝书法理论家):伯英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
张怀瓘(唐代书画理论家):张芝字伯英,性好书。凡家之衣帛,皆书而后练。尤善章草,又善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又云:“崔氏之肉,张氏之骨。其章草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伯英章草行入神,隶书入妙。
李志敏(当代书法家):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