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塔,老金华城地标性建筑,始建于北宋嘉佑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原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区塔下寺的山坡上,九层八角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由佛僧居政倡导建成,初名叫“密印寺塔”。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来佛像,一排排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期数万计,故称“万佛塔”。
万佛塔,明代金华府治图和清代金华府城图中都可见万佛塔醒目的身影。《金华县文史资料第二辑》中有万佛塔形制的描述:“该塔是楼阁式的砖木结构,八角形,初建为九层,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时,增至十三层,层层棱角飞檐,高达50米。塔体内设扶梯,曲折而上,凭栏远眺,双溪似带,群山如屏。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长不径尺的精美如来佛像,一排排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其数万计,故俗称“万佛塔”。由于建造时间早,塔身层次多,规模高大,雕饰华丽,誉满东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抗战期间被拆,2014年启动复建,2019年12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风格:复建的万佛塔兼顾传承和创新,以宋代万佛塔造型为蓝本,塔身为外九层、内八层的六边飞檐造型,主体为钢混结构,采用藻井、月梁、壁雕等宋式建筑造型元素。同时,融合了金华本地的铜雕、木雕等工艺,展现八婺文化精髓。
建筑规模:塔高99.99米,全塔设计布局3700多块佛像砖雕,以及7000多个佛龛,以再现昔日“万佛”之盛况。
内部装饰:塔内金碧辉煌,精美壁画和木雕栩栩如生,再现了江南吴越之地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现行的金华市区行政区域图上,有一个“塔下寺”居委会,位于城东将军路与酒坊巷的十字路口。与“塔下寺”意思相关的还有“塔后巷”和“永福弄”。细心的人会想,“塔下寺,的塔在哪里?“塔后巷”、“永福弄”与“塔下寺”究竟有什么关系?打开《金华府治图》,一座高高的塔即映入我们的眼帘。这座塔就是被金华人唤了千百年的“万佛塔”。
提起“万佛塔”,老金华们都知道是三国孙权为母亲庆祝百岁生日而建造的。据《永康地名志》载:“相传孙权之母曾到永康进香……”传说孙权母亲生前好四处出游,烧香求祈,并精通风水地理学。走遍吴越,惟有金华风水最好。只见大山(北山)连绵起伏,一条龙脉从大山延伸到婺江边,即上浮桥头。此处仍称青峰龙头。落脉最佳处为现东市街、石榴巷、八咏路、胜利南街范围之内。石榴巷一带的个个小山坡,就像蒸笼里的馒头,此地称“凤凰孵蛋”。站在上浮桥看金华,整个金华城就像一条船,万佛塔像桅杆,而通济桥就是跳板。从《金华府治图》上看,倒也十分相像。从地形上来看,北山一万佛塔一金华府衙可能是旧金华城的中轴线。
对于万佛塔的建造年代,有如下记载:清初张明焜《漱石居稿》为三国;《大清一统志》为唐代;金华县(市)《文化大事记》为:“北宋嘉佑七年(1063)十月二十八,金华万佛塔落成,共有十三层,高百米,在城东大洪山永福寺内西侧。”笔者又查阅了明万历《金华府志》:“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旧名永福,吴越钱氏建。宋大中祥符间更名密印,后废。改建分司,有塔九级,屹峙云际中,玲珑可梯。治平初建,明隆庆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记至。”从以上文字记载与《金华府治图》来看,图1中的塔即密印寺塔。吴越(907—960)钱氏在此建造了永福寺。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更名密印寺,后废。在宋治平初(1064—1067)重新修建了密印寺,并建造了密印塔,塔高九层。
可见该塔的建造时间《金华府志》中记载的更为可信。因为在我省的百余座古塔中,大多数为佛塔,其营建始于唐,兴盛于五代吴越,延续到宋、元,到明、清时期风水塔兴起,但数量已不多。五代吴越国王崇信佛教,朱彝尊《曝书亭集》云:“寺塔之建,吴越武肃倍于九国。”钱弘统治时期,吴越造塔技术到达顶峰,对后世造塔影响深远。当时的造塔匠师喻皓,名闻四海。钱弘俶统治时期所造的塔,我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有杭州灵隐双塔、闸日白塔,这三座塔均系石塔,未见后人改动。义乌的双林寺塔,原有两座,历代已修复过。综上所述,金华密印塔不可能建于三国、唐朝,而是建于宋治平初。其永福寺始建五代十国的吴越,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在宋治平初重建密印寺的同时,还建造了密印塔,初为九级,历经修缮,清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时增至十三级,高约50余米。八角形,楼角飞檐,飞檐上悬有铜铃,塔内设扶梯。游人拾级而上,凭栏远眺,只见双溪如带,南山如屏,行人似蚁,使游人襟怀顿阔,心旷神怡。此塔是金华历史上最高的建筑物。密印塔为砖木结构,数以万计的砖雕如来佛镶嵌在塔外,老百姓俗称密印塔为万佛塔。
从残存佛砖上的记载来看,密印寺与万佛塔是民间捐助而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