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黄河之滨兰州市城关区,建有段家滩校区、和平校区、新区校区3个校区,校园面积1515亩。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在校学生共计12346名,其中扩招4640名、吉尔吉斯斯坦籍留学生2名。学校设有农业与生态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经贸与电商学院、畜牧兽医科技学院、食品与文旅学院、信控与智慧学院、制药与应化学院、康养与教育学院8个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5个教学教辅单位,开设农业生态类、园林建筑类、经贸电商类、畜牧兽医类、食品文旅类、信控智慧类、制药化工类、康养教育类等8大专业群35个专业。学校建成生产性实习就业基地124个,校内产教融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及综合实训中心39个,畜牧兽医、食品营养与检测、园林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等23个国家级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先后与省内外百强企业、海外企业、重点行业等200余家优质单位建立了长期“四个合作”关系,开展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订单班、冠名班、集团化办学,实施学生技能鉴定、“1+X”证书、专升本辅导、自考本科、函授教育,着力推进“三教改革”“课堂革命”“学习革命”和“高质量就业工程”,全面推行线上和线下混合式“专创融合”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构建了“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四位一体德技并修育人体系。
学校与中国农科院兽药研究所、省农科院、省农垦集团等校地行企合作,建成国家级(中央财政支持)专业6个、省级骨干(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个,国家级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国家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建成作物育种工程中心、向日葵研究中心、作物繁育中心等科研服务中心3个。
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甘肃省乡村干部培训基地、甘肃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实训基地、甘肃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省级认定4项。全省种子企业创办者和技术骨干2/3以上为学院毕业生。2018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超过93%。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1907年创建的“甘肃官立农林学堂。
1907年,兰州道彭英甲“农林学堂”创建,后定名为“甘肃官立中等农业学堂”。
1913年,学校停办。
1917年,在原址改建校舍复办,定名为“甘肃省甲种农业学校”。
1924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农业学校”。
1926年,更名为“甘肃省立职业学校农科”。
1927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农业职业学校”。
1929年,更名为“甘肃省立第一农业学校”。
1936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农业职业学校”。
1941年,新增设三年制高级合作科。
1944年8月,更名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改设五年一贯制高级农艺科、高级森林科。
1952年,更名为“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
1956年,定为甘肃省级重点农业学校。
1957年,成立“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
1959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被甘肃省委授予“甘肃省先进集体”称号。
196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学校先进典型、全国重点中专学校,5月,经省委批准在兰州农校的基础上成立“兰州农学院”。
1962年5月,学校停办。
1969年,搬迁清水县,更名“甘肃省清水县农业学校”。
1972年,更名为“天水地区农业学校”。
1973年,更名为“甘肃省清水农业学校”。
1975年,在“清水农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天水农学院”。
1978年,撤消“天水农学院”,恢复“甘肃省清水农业学校”。
1983年,复办“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成立“农业科技学校”,恢复“兰州农业学校”,
1979年,在原“兰州农业学校”校址恢复“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并成立了“甘肃省农业科技学校”。
1985年,经甘肃省政府批准,“甘肃省清水农业学校”与“甘肃省农业科技学校”合并,恢复“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保留“甘肃省农业干部学校”。
1992年,在农业部组织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B类—级学校”。
200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部级重点学校。
2004年6月2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改建为“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学院由省农牧厅移交省教育厅管理。
2010年4月,学院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办学水平评估。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3年7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