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最美的十所大学 NO.1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3
轮机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5
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自动化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0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9
黑龙江十大赏花胜地 NO.10
适合考研捡漏的十大211大学 NO.12
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2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5
东北地区十大名校 NO.5
10所考研比较好的理工类大学 NO.17
哈尔滨市十大名校 NO.2
黑龙江十大名校 NO.2
国防七校学校名单 NO.5
十所值得报的冷门大学 NO.5
北京高科学校名单 NO.8
机器人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8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名单 NO.2
中国很难考的十所理工类大学 NO.16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40.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9.22万平方米。图书馆共有藏书765.8万册。
哈尔滨工程大学源自1953年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59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6年被确定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学校坚持“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办学方略,为中国船舶工业、核工业、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中国船海核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6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世界前1‰。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高性能船舶、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安全与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中国船海核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是中国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核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学校是中国首座数值水池虚拟实验系统的联合牵头研制单位,是中国大型邮轮、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船用发动机、华龙一号等国之重器的关键技术支撑单位。学校研制的“悟空号”深潜器成功自主下潜至10896m,是目前中国自主下潜最深的无人无缆深潜器。学校研制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服务于以蛟龙号为代表的载人深潜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发的深海亚米级水声综合定位系统,保障了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的历次深潜任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学校研制成功国内首套最高级别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是中国在最高级别动力定位系统领域取得的重大工程化突破。
学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2020年,学校入选全国文明校园。2024年,学校党委入选“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任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政委兼院长。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1961年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学院的发展和建设始终得到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和重视。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薄一波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往南京,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系;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1966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调整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迁往西安,并入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工程系,现发展为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电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基础课部和院机关等部分迁往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为国防科技大学)。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通过 “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2002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批准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实施重点共建。2003年,学校研究生院正式挂牌。2007年,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学校划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2010年,学校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以鲜明的“三海一核”特色优势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2019年,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2020年5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南安普顿海洋工程联合学院成立。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2月24日,学校南海创新发展基地揭牌,开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研究生入学筹备等各项工作。
2021年,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同年,建设青岛创新发展基地。5月16日,学校成为“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首批会员单位之一。2022年2月,被列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船舶与海洋工程”为双一流建设学科。2023年8月31日,学校校史馆正式开馆,并举行开馆仪式。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10月9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大会举行。
2024年6月20日,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10月2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召开区域国别前沿交叉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暨区域国别学前沿交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4年12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