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留存了石匾、门额、墓碑、古井、古泉、古树等历经千年的古物,其余为重建建筑,占地48254平方米,包括天王殿、放生池、圆通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地藏殿、祖师殿、钟楼、鼓楼、禅室、法堂等,恢宏壮丽的殿宇建筑与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重建的圆通寺占地面积48254平方米,旧房利用6000平方米,从圆通寺山门牌坊进门,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放生池、圆通殿、大雄宝殿及藏经楼,渐次升高,层层递进,布局严谨。中轴两侧建筑包括放生池左边的地藏殿、祖师殿,钟楼、鼓楼、禅室、法堂分别在天王殿后的两侧。圆通寺的石牌坊,为三间三楼,宽16米,主楼高达12.8米,牌坊上雕刻观音菩萨的三个小故事,人物栩栩如生。
圆通寺内主建筑为五殿一楼,最主要的佛殿则是大圆通殿,总建筑面积988平方米,殿面宽五间,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瓦,上下檐均装饰有斗拱,檐下悬挂双龙镶嵌的金字大匾。前额镏金大字“圆通禅寺”,依照宋祥符七年(1014)赐额摹刻,后额“圆通禅寺”四字由大书法家启功所书,上匾“慈航普济”为杭州灵隐寺木鱼主持所书。殿前4根用整块北京房山出产的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大柱高8米,大柱上每条龙姿态各一,生动无比。圆通宝殿内供奉的是一尊高达5米的观世音菩萨,为全铜铸造的“千手千眼观音”。殿里还有32尊菩萨坐像分列在左右两侧,这些都是观音经常出现的化身,加上观音本尊,合称“三十三身观音”。
自驾导航到圆通禅寺即可。
公交乘坐桐庐K6路站到达圆通寺站下车。
圆通寺最早起源于唐贞观八年(634)建的紫竹林,会昌年间主持根据皇帝尊号将寺庙改名为“圣德寺”以避灾祸,又名潮音寺,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朝廷赐名“圆通”一直沿用至今。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八年(1375),僧安隐重建。明末,寺庙又毁,清顺治年间(1644—1661),僧海德偕徒寂修募资重建。乾隆九年(1744),后殿毁,唯存观音像。乾隆十一年(1746),僧广仁、广福、广闻重建。咸丰十年(1860),全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二年(1876),僧弥修、普静募建大雄宝殿及旁屋,但规模已大不如前。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乡绅戴庚飏为首倡,邑人画家胡传铿设计,于寺前建成规模宏大的延龄坛,也称延龄斗坛。抗日战争时期,圆通寺前两殿被日军飞机炸毁,后由南海普陀山派僧人能安到寺住持,对寺院进行修建。1958年,县后山老县府办公用房紧张,遂拆除圆通寺建筑,建成县委、县政府办公楼。 2003年3月,由杭州桐庐圆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举资恢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