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记载:赤乌中,公元238--251年间,“康僧既而游方至海盐金粟山,时值炎暑,构亭施茶以济渴,朝廷闻之,赐名‘茶院’,已而建寺居”。形成金粟寺雏形,茶院之名产生。
唐末宋初的开宝二年(公元969年),武萧王钱镠至此施茶,敕赐号“施茶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敕赐为“金粟广慧禅寺”。明确金粟寺的性质为禅宗寺院,而“茶院”之名则留给了当地。从此以后,当地的小地名就叫茶院。
金粟寺,作为浙江(东南沿海)佛教史上的首座寺院,历史久远,规模宏大,高僧众多,影响甚广。全盛时期有山门、正殿、大悲阁、法堂、禅堂、祖师堂、僧寮等房屋5048间,僧侣上千人,寺内古迹和所藏文物颇多。最为著名的有“千人井”、“剑池”、“独桑鼓”、“王阳明诗墨迹”及“金粟山藏经纸”等。历史上金粟寺数次被毁,现为重建建筑,寺院区占地面积39740平方米,其中石矿开挖区面积15500平方米,金粟广场区占地面积12140平方米,工程总占地面积51880平方米。
大悲阁内设楼梯直达顶层,登高而鸟瞰金粟全景,天气晴好时可远眺数十里外的海盐、海宁县城。一楼大悲阁供奉高9.9米的铜雕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大殿背景是气势恢宏的精制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悲神咒》全文,高4.8米、宽18.36米,上下采用古代竹简方式,古朴庄严、气势恢宏。整件作品由中国木雕之乡东阳雕刻大师捉刀,雕工精美、刀法老练,字体朴拙、骨架劲挺;外檐廊镶嵌五座汉白玉观世音菩萨化身雕像,登隔层可近距离顶礼白衣大士观世音菩萨圣像。
二楼千佛殿供奉1008尊木雕贴金佛像,供十方施主敬奉;三楼藏经楼是寺院专门收藏经藏、律藏、论藏及历代祖师画像等重要文献之所。
金粟寺在寺院北侧山坡修建韦驮坛,敬奉韦驮菩萨。其意在于根据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一改金粟寺左侧山坡低、右侧山坡高的地势,营造了左青龙、右白虎的绝佳气场,更为金粟寺增添了室外佛像的独特场景。
韦驮菩萨像系遵金粟寺圆寂方丈上久下忍老和尚遗愿所建,由福建青石精雕而成,高6.9米、重55吨,宽、厚分别约在2.7米、1.7米,正面书匾额“韦驮护法”,两侧书楹联“宝杵镇魔军佛海三洲同感应,金刚护正法金粟四众共沾恩”,东北两面分别书匾额“真修必护”、“灵昭净刹”。韦驮菩萨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威风凛凛地面向寺院,以守护伽蓝。
金粟寺特设道家太极阴阳八卦台一处,以追念释道儒三教会通的开山康僧会祖师,并传达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的和谐理念。
太极阴阳八卦台位于金粟寺大悲阁的西南侧。由大悲阁穿过寺内南围墙,但围墙门洞上方砖雕“同源”两字,而由八卦台返回大悲阁,围墙门洞上方砖雕“归一”两字。
八卦台由全石材铺装而成,面积近150平方米,居中是一个直径达2.1米的石雕水钵,由整块印度黑石材精雕而成,浑然一体、精美绝伦;水钵上方是一个直径1.6米的黑白两色阴阳鱼,清澈的泉水从阴阳鱼的两个鱼眼冒出,再由阴阳鱼的四周缓缓地洒落于水钵之中。 阴阳鱼的四周用石材铺装成原始八卦图,不同的方位代表身体中不同的器脏。
选佛场,即禅堂,是众僧和佛徒坐禅、习静之所,乃禅宗的核心道场,建筑面积398.25平方,位于大悲阁广场平台下,因势而建为地宫格局。选佛场主供长3.21米、高1.08米、宽0.9米的汉白玉卧佛一尊,由名家精雕而成,呈汉唐风格。佛像整体朴拙、脸相饱满、神态安详。佛龛背景为线雕涂金佛教图案、前装饰有木雕挂落。卧佛居西面东,是选佛场的最中心位置。选佛场卧佛两侧的南北墙面用精美木雕装饰,内容为记录佛祖一生之化仪,其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迹,即所谓下天、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轮、涅槃的佛祖八相成道图。选佛场中央四柱之间顶部为木雕七宝如来图,七宝及华盖贴真金。如来佛的七个法相、手印神态各异,背景流云藩草,可谓雕工精细、惟妙惟肖。
清顺治皇帝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亲笔御赐金粟寺 “敬佛”二字。明大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的董其昌(公元1555年—1636年)为金粟寺法堂书匾“狮子吼”、禅堂书匾“选佛场”。现根据寺志记载和书者原迹集字恢复。其余匾额也采用历代书法名家原迹集字而成,全部楹联则礼请当代书法名家亲书而就。
可以乘坐海盐K233路到金粟寺站下车,就能直达景区门口。
金粟寺几经沉浮,几经兴衰。据史志记载,金粟寺全盛时有房屋5048间,僧侣上千人,可谓名震海内,闻及朝廷,香火盛极一时,为当时中国佛教圣地之一。北宋开宝二年(969),武肃王钱镠至金粟施茶,赐号“施茶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赵恒亲为金粟赐名“广慧禅寺”,距今恰1000周年。明洪武初年(1368),太祖朱元璋遣使降香,并将大战陈友谅时所获的战鼓——独桑鼓藏金粟寺,由是僧徒弥众,规制益宏。清顺治十六年(1659),时任金粟住持木陈道忞应召至京见皇帝,敕赐“宏觉禅师”称号,并赐“敬佛”二字,宝印一方,篆曰“太和之印”。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赐金粟寺墨宝心经一卷,并于康熙三十三年敕追谥圆悟为“慧空禅师”。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为金粟寺颁赐楹联一幅。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皇亲书《题金粟笺》一首。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进军海盐,战乱中金粟寺彻底焚毁。光绪二年,重修一进。至民国二十四年,仅存一山门、一殿、两庑。1974年,金粟寺最后一位当家和尚圆寂。1980年代,山门、一殿、两庑被全部拆除,仅存明正统礼部尚书胡滢《重建金粟广慧禅寺记》残碑一块。2016年12月22日,浙江第一古刹金粟寺天王殿上梁大吉,第一、第二期工程圆满竣工,第三期工程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