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民族院校,也是国家民委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院坐落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可追溯到1928年张学良创办的东北蒙旗师范学校。
学院是入驻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的首家高校,毗邻全国特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哈飞集团、东安集团、东轻集团等,国家级云计算数据基地和国家云计算产业示范基地——哈尔滨国际数据城与学院毗邻而建。截至2020年,学院占地面积30.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学院建有各类公共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含实训车间)70个,公共、专业计算机室15个,语音室5个,精品录播室1个,网络多媒体教室146个,琴房32间,舞蹈教室3间,电钢琴教室2间,幼儿园模拟实训室1间。拥有食品实训中心、护理康复实训中心、民族百草园、宠物医疗教学实训基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中心、少数民族图书馆、少数民族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等大型实践教学场所。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学院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黑龙江省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中心、黑龙江省宠物职业技能考评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创新基地、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宗教)干部培训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相继落户学院。
截至2020年,学院构建了食品工程、生物产业、经济管理、学前教育、文化艺术、电子信息、护理康复等实用型专业学科体系。食品加工技术、药品生产技术等2个专业入选“国家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食品检测技术、宠物养护与驯导、会计等3个专业入选“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与舞蹈)、艺术设计(民族工艺品设计与制作方向)2个专业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和“全省高职院校骨干专业高水平建设项目”,被列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名单。畜牧兽医、动物医学等2个专业入选“黑龙江省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电子商务专业入选“黑龙江省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物流管理专业入选“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项目”和“省级行业合作项目”。学前教育、护理等新增专业,办学规模持续攀升,成为“三区三州”生源的主要选择方向。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和“黑龙江省高职实训基地项目”,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支持。2018年8月,学院入选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
学院高职专业多数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签约,学生学成毕业进入企业工作,且都作为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薪就业。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测技术专业是学院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面向全国乳品生产企业实施“订单”式“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进入国内知名乳品企业工作。会计专业与会计中介合作,面向省内外企业实施“订单”式“校介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进入各个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工作。物流管理专业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式“2.5+0.5”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物流管理和营销人才。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宠物养护与驯导、宠物临床诊断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品生产技术采用“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企业有甘李药业、艾吉宠物医院等50余家企业。应用韩语专业与釜山外国语大学、顺天乡大学、韩国新罗大学、大真大学合作,学生学成毕业后能可进入韩国大学读本科,不收取留学中介费。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实行“1.5+1+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适合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发展急需的应用型计算机及软件技术人才。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等师范专业,与哈尔滨市多家幼儿园、平房区中小学共同建立了见习实习基地。
前身溯源
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
1982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成立,隶属于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校址位于哈尔滨市南郊哈平路五公里处。
1992年,在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创办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两所院校合署办学。
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
1948年,经原松江省政府批准,在尚志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市)成立松江省立第一朝鲜中学师范部。
1953年,松江省立第一朝鲜中学师范部升格为松江省立朝鲜族师范学校。
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松江省立朝鲜族师范学校更名为黑龙江省立牡丹江朝鲜师范学校,校址迁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956年,黑龙江省立牡丹江朝鲜师范学校更名牡丹江朝鲜学校。
1962年,牡丹江朝鲜学校并入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
1964年,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师范班)撤销。
1972年,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师范班)复校。
1975年,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师范班)升格牡丹江朝鲜族师范学校。
1978年,牡丹江朝鲜族师范学校更名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校址迁往哈尔滨五常县(今五常市)。
1982年,五常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挂牌成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
2002年,五常朝鲜族师范学校迁往哈尔滨市,更名为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五常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
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
1928年冬,东北蒙旗师范学校成立,张学良任该校董事长,后更名为兴安中学。
1928年11月,黑龙江省私立蒙旗师范学校成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被迫停学。
1932年4月,恢复开学,但没有招收新生。
1936年春,取消小学部;同年夏天,兴安中学并入黑龙江省私立蒙旗师范学校,改称兴安师范学校。
1938年,学校迁到兴安东分省所在地扎兰屯,更名为扎兰屯师道学校。
1946年8月16日,嫩江省人民政府在齐齐哈尔重建蒙古师范学校,校址在齐齐哈尔二马路。
1946年冬,迁到藏书楼。
1947年4月,迁到联合中学。
1947年暑期,迁到十三中旧校址,即北大街西北角岗上。
1950年初,迁到朝鲜中学校址.
1952年8月,迁到今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校址。
1953年12月,学校更名为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
1956年下半年,学校更名为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
1969年12月,停办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学校改名为齐齐哈尔市第二十六中学校,全部招收市内汉族学生。
1979年7月7日,恢复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校名。
1984年5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把民族中学附设的师范班对外称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与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校合署办公,两个学校一套班子。
合并发展
2005年7月8日,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2010年,学院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2015年3月18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共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2018年8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
2021年9月30日,通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的现代学徒制第三批试点验收。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3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