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和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多个称号。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等。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应用。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专利奖等重大奖项。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年度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稳居安徽省高校科研院所首位。
学校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一百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六十多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在校学习。
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年,几易校名,1958年正式定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60年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历经与安徽工学院、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合并重组,先后隶属高教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教育部管辖。
1997年2月,机械工业部正式通知,安徽工学院与原合肥工业大学组建为新的合肥工业大学。
1998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合肥工业大学被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2000年9月20日,合肥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成立。
2002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成立。
2001年,学校开始建设新校区——翡翠湖校区。
2003年8月,翡翠湖校区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
200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6年,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9年,学校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计划。
2007年,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创办合肥共达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10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对口支援北方民族大学。同年9月,由新华社安徽分社、安徽省科技厅和合肥工业大学三方联合共建的科学研究机构——合肥工业大学工业信息研究院成立。
2012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3年5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合肥工业大学。9月,合肥工业大学工业与装备技术研究院成立。
2014年,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2015年7月,学校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6年6月,学校由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与原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合并组建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
2017年2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3月,学校获批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专项计划。9月,学校入围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合肥工业大学位列其中;同月,学校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9年7月,学校与华为签署5G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安徽首个5G联合创新实验室。
2020年10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管理科学与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2023年3月,合肥工业大学获评安徽省“节水型高校”荣誉称号。同年,合肥工业大学电能高效高质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4年5月,合肥工业大学荣获“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2024-2026年)”荣誉称号。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4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