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特色舞蹈麻雀蹦特点 麻雀蹦表演方式概述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游客 上传提供 评论 发布 纠错/删除 版权声明 0
摘要: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麻雀蹦的表演形式吧!


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麻雀蹦是流传在南京江宁秣陵、淳化、湖熟一带的民间舞蹈,因其以摹拟秋收后麻雀在稻场上欢蹦啄食的情态边击鼓边舞蹈而得名。该舞流传在江宁区秣陵街道方山一带,故也名方山大鼓;又因全舞共由五个主要部分构成,表演时轮番击打两遍,故又称十番。麻雀蹦源远流长。相传麻雀蹦发源于明末方山陶家庄,发展、成熟、鼎盛于太平天国时期,其后经历了建国后的新生、转折,修纂集成期间的抢救、复苏以及“民保工程”“非遗保护”实施后的保护、弘扬。

一.简介

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

二.表演方式

《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麻雀蹦流传在南京江宁方山一带,因其边鼓边舞蹈,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而得名,该舞流传在方山一带,又名“方山大鼓”。

三.历史传说

相传麻雀蹦从方山陶家庄开始。明朝末年,一位农民带着三个儿子从河南逃荒到方山定居。李自成起义后,他们搬出鼓,边打边舞,动作主要模仿麻雀蹦跳,象征百姓迎接闯王。

四.主要道具

据江宁区文化馆张为民馆长介绍,麻雀蹦的主要道具是牛皮大鼓,而大锣大鼓既是舞蹈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

“我们陶家庄60%以上的人都会跳麻雀蹦,现在每年的演出能有四五十场呢,”今年65岁的陶义海老人在陶家庄享有一定威望,也是庄上麻雀蹦表演队的“领队”。陶义海称,在陶家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娃娃,锣鼓声一响,都能边鼓边舞。

五.民间舞蹈艺术

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六.传统鼓舞

与众多传统鼓舞比较而言,麻雀蹦别具一格:

1、击鼓方法别具一格。一般情况下,鼓手击鼓采取立式,上下直捶,而麻雀蹦鼓手击鼓时,均成马步姿态,贴鼓半蹲,昂首挺胸,横握鼓槌,采用上下来回滚动点擦击鼓,这样击鼓不仅便于跳跃,移动自如,而且鼓声特别浑厚动听。

2、鼓舞语言形象逼真。用丰收稻场上麻雀登场欢蹦啄食的情态动作,编成嘹望、腾挪、亮翅、展翅、啄稻、抱窝、雀跃等舞蹈语汇,贴切自如,表演的形象、逼真、生动,给人以愉悦。

3、鼓点编排刚柔交融。麻雀蹦有南北鼓点兼而有之的特色,早年打的是河南"得胜鼓" 的鼓点,后受到了南方"十番锣鼓"影响,以“七五三”的打法为基本鼓点,既北方鼓乐的豪迈,又有南方鼓乐的婉约。

4、锣鼓配合相得益彰。麻雀蹦中的鼓、锣既是鼓舞道具,又是伴奏乐器。鼓声浑厚,鼓点简洁生动,锣音清脆,节奏稳健有力。

七.传承意义

麻雀蹦久盛未衰得益于其深深地扎根在乡间、民间,三百余年的发展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传统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高的传承、研究价值。但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变迁,现代文化的冲击,农民活动空间的萎缩,民众原有的表演热情在淡化,有机传承环境在消失,已凸现濒危之困境,亟待传承、保护和弘扬。

更多南京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南京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带你织云锦 看夫子庙 识南京

东坝大马灯传承现状 东坝大马灯表演内容以及历史发展介绍

南京民歌茉莉花鉴赏评价 民歌茉莉歌曲介绍

东坝大马灯传承现状 东坝大马灯表演内容以及历史发展介绍

南京云锦有什么织造特点 南京云锦织造特点以及品种类型概述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南京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带你织云锦 看夫子庙 识南京
自古“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又是十朝都会,“衣冠文物盛于东南和都市大气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透露出几分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同时南京作为天下文枢所在,文化底蕴深厚,所谓“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烟水气”。本文接下来就盘点了南京传统文化知识大全,告诉你南京有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呢?南京的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又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南京的结婚习俗文化、南京饮食文化、南京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大全以及南京的传统曲艺和南京独有建筑文化的吧!
南京文化 南京市 ★★★
2w+ 112
南京特色舞蹈麻雀蹦特点 麻雀蹦表演方式概述
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麻雀蹦的表演形式吧!
苏州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约你听苏剧 学苏绣 识苏州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随着苏州的发展,那么如今还保留了哪些传统的历史文化呢?苏州有哪些饮食文化?苏州有哪些传统历史文化?下面本文为大家盘点了苏州的嫁娶文化、苏州的传统节日习俗、苏州的饮食文化以及苏州的传统曲艺(苏剧、苏州评弹)文化、苏州特色(苏绣、双面绣)文化等。和你一起去了解苏州的特色风俗。
苏州文化 苏州市 ★★★★
1.4w+ 133
东坝大马灯传承现状 东坝大马灯表演内容以及历史发展介绍
东坝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高淳东坝、固城两地流传。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高淳东坝、固城两地流传。1991年高淳东坝大马灯在金陵庙会上一举成名,成为行家和市民称赞的焦点;9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获得最高奖——“金玫瑰奖”;93年底参加广州第四届欢乐节受到好评,1994年又赴北京在中央电视台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获得了“江南一绝”的美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东坝大马灯的内容吧!
南京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南京结婚流程习俗大全盘点
在南京的结婚习俗中,婚礼前一天,新郎和新娘是不能够见面的,因为南京习俗是见面了就不吉利啦。男方家会摆几桌,俗称暖房酒,主要就是男方家里的亲戚朋友,一般4,5桌样子。之后晚上需要有个小男孩来压床,是要童男,一般是男方家的亲戚小宝宝。新房的床下面会放一些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新房的床当晚只可以由新郎和压床的宝宝睡,其他的人都是不能够睡的。那么在南京结婚还需要遵守哪些结婚风俗?又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是本文为你整理的有关南京结婚习俗介绍,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