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蚀刻机的基本概念
蚀刻机是一种通过化学或物理手段,对金属、半导体、玻璃等材料表面进行选择性“去除”,以形成特定图案或结构的工业设备。根据蚀刻原理的差异,主流蚀刻机可分为两类:
1、化学蚀刻机:依赖蚀刻液(如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与材料表面的化学反应,溶解不需要的部分。
2、物理蚀刻机(又称干法蚀刻机):通过等离子体、激光等物理能量轰击材料表面,剥离目标区域,常见类型为等离子蚀刻机。
其适用材料覆盖铜、铝、硅、玻璃等,广泛用于精密制造领域,核心作用是实现“按需塑形”,满足产品对微观结构或表面图案的精度要求。
二、蚀刻机的工作原理
无论是化学蚀刻还是物理蚀刻,其工作流程均遵循“预处理→蚀刻→后处理”的核心逻辑,具体步骤如下:
(一)预处理:确保蚀刻精度的基础
预处理的核心目标是去除材料表面杂质,保证蚀刻的均匀性与图案准确性,主要包括3个环节:
1、清洗:用去离子水、有机溶剂(如乙醇)或碱性清洗剂,清除材料表面的油污、灰尘、氧化层(如金属表面的氧化膜),避免杂质影响蚀刻液或物理能量与材料的接触;
2、涂覆保护层(又称“掩膜”):在材料表面涂覆具有抗蚀刻性的涂层(如光刻胶、金属掩膜),再通过光刻、激光雕刻等方式,将预设图案转移到保护层上——露出需要蚀刻的区域,遮挡无需蚀刻的部分(这一步是“选择性蚀刻”的关键);
3、烘干/固化:对涂覆后的保护层进行加热(如80-120℃烘干)或紫外线照射,增强其附着力与抗蚀刻能力,防止蚀刻过程中保护层脱落导致图案变形。
(二)蚀刻操作:实现材料去除的核心环节
根据蚀刻机类型不同,此环节的工作原理存在差异:
1、化学蚀刻机的工作原理
第一步:将预处理后的材料放入蚀刻槽,蚀刻液(如蚀刻铜的FeCl₃溶液、蚀刻铝的NaOH溶液)与材料暴露区域充分接触。
第二步:发生化学反应——蚀刻液中的活性离子(如Fe³⁺、OH⁻)与材料原子(如Cu、Al)反应,生成可溶于蚀刻液的化合物(如CuCl₂、NaAlO₂)。
第三步:动态控制蚀刻过程——通过搅拌蚀刻液、调节温度(如25-50℃,温度升高可加快反应速度)、控制蚀刻时间(根据图案深度要求设定,通常几秒至几十分钟),确保蚀刻深度均匀、图案边缘整齐。
第四步:中途检测——部分设备配备光学检测系统,实时观察蚀刻进度,避免过度蚀刻或蚀刻不足。
2、物理蚀刻机(以等离子蚀刻机为例)的工作原理
第一步:将材料放入密封的真空反应腔,通入蚀刻气体(如刻蚀硅的CF₄、刻蚀金属的Ar)。
第二步:电离产生等离子体——通过射频电源施加电场,使蚀刻气体电离,形成包含正离子、电子、自由基的等离子体(呈电中性,具有高活性)。
第三步:物理轰击与化学反应结合——在电场作用下,等离子体中的正离子高速轰击材料暴露区域,将材料原子“溅射”剥离(物理作用);同时,自由基与材料原子反应生成挥发性化合物(如SiF₄),被真空泵排出(化学辅助作用)。
第四步:精准控制——通过调节射频功率(控制离子轰击能量)、气体流量(控制蚀刻速率)、真空度(保证等离子体稳定性),实现纳米级精度的蚀刻(适用于半导体芯片等高精度场景)。
(三)后处理:完成蚀刻成品的收尾
蚀刻操作结束后,需通过后处理确保材料性能与外观,主要步骤包括:
1、脱膜:用脱膜剂(如化学蚀刻的酸性脱膜液、物理蚀刻的等离子灰化)去除材料表面的保护层,露出蚀刻形成的图案或结构。
2、二次清洗:用去离子水冲洗材料表面残留的蚀刻液、脱膜剂,避免化学物质残留导致材料腐蚀(如金属材料生锈)。
3、干燥与检测:通过热风烘干或真空干燥去除水分,再通过尺寸测量、外观检测(如显微镜观察)、性能测试(如半导体的电学性能),筛选合格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