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区新材料工业园落实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高新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板块实现提速、提质、提效发展。
新材料工业园管委会将坚持“绿色发展、差异定位”的发展原则,以高端化、多元化为发展导向,综合考虑现实基础、技术难度、发展潜力等因素,围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先进碳材料、应急安全新材料、纤维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加快推进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佳的重大项目储备、引进和建设,进一步建链、延链、强链、补链,推动济宁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多链推进、重点突破、凸显特色。新材料产业层次明显提升、规模显著扩大,特色进一步突出,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在先进碳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纺织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引进和培育15~20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12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建成专业优势突出、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园。整体布局、一体发展、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包括先进碳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纺织新材料在内的新材料领域涌现一大批具备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高新企业,产业规模达到500~550亿元;新材料产业成为济宁高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济宁高新区成为鲁西南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及国内知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经济指标较去年有所下降,但随着疫情形势稳定和企业复工复产,各项经济指标得到快速恢复。上半年,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754亿元,省市十强项目到位资进7049万元,外资到位170万美元。
总体上,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按照“园区化聚集、规模化发展”的原则,引导新材料项目重点向三个片区聚集。半导体及碳基新材料集聚区。在德源路以西,崇文大道以南,联华路两侧重点规划布局占地2平方公里的半导体及碳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围绕碳化硅、氮化镓、砷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及碳纤维、石墨烯等碳基新材料,吸引上下游半导体原材料、晶圆生产、芯片设计与封装、元器件应用、柔性晶体管、光子晶体、手机密封材料、碳纤维材料等企业入区发展,1-2年规模总产值实现突破200亿。应急安全材料产业集聚区。选址王黄路以北,黄金大道以东,规划布局0.5平方公里。以安利消防材料、巴斯夫、浩珂科技等为带动,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支撑国家应急安全产业园验收通过,成为全国知名的应急消防新材料特色园区,3年内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家,配套企业突破30家,规模总产值实现400亿的应急消防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纺织新材料集聚区。作为国家级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辖区重点企业如意集团、天虹纺织、欧化日绵等,高水平布局新材料产业城,规划拓展布局西浦路以东,雪花路以北0.5平方公里。重点招引弹性新材料、调温纤维材料、聚乙烯纤维、锦纶纤维等领域,实现1-2年落地项目30个,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30余家落地,2-3年纺织新材料总产值突破200亿元,纺织新材料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1、规划三大片区
大发展需要大手笔,大项目需要大动作,大产业需要大策划。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三大链条,聘请国内外一流策划团队担纲,规划布局半导体及碳基新材料、应急安全新材料、纤维新材料三大片区,同时编制《济宁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3年)》。
2、建设一处示范样板
学习转化省市南方考察成果,全面落实“标准地”和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以山东省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为契机,探索建立“区域评”+“标准地”+“进场通”+“承诺制”+“代办制”五联动全市改革示范样板。山东省半导体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总占地520亩,由高新控股投资建设,以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链条化招引为规划设计理念,建设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及定制化园区,引进中南高科、华夏幸福、东旭集团等专业园区运营商,依托其专业的规划设计、标准建设、管理运营走出独辟蹊径的产业发展路子。
3、地图招引精准锁定
委托北京长城战略研究院完成济宁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地图,指出先进碳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纤维新材料、消防安全新材料、铝合金新材料五大细分领域。下步,精准锁定国内外行业前沿地区及龙头企业,按图索骥、定向招商、定点推进项目。
4、强化专班推进
进一步强化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专班推进,实时解决落地梗阻。聚焦项目建设。强化科技、园区、人才、环境等要素支撑;聚焦靠上抓推进、抓服务、抓落实。会同经发、财政、国土、建设、行政审批、安监、城管、市政园林、消防、供电公司、中山水务等相关部门,对项目签约落地后的重点难题沟通协调、限时办结,加快落地;聚焦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改变“低、小、散”局面,与经发、税务、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联合,对老旧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进行处置,提高土地容积率,增强投资强度和密度,实现新旧转换。
5、用好四大平台
发挥好半导体新材料示范基地作用,积极引导研发、生产、咨询、认证等多主体项目、企业入驻。结合新材料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专项扶持政策,拿出超常规措施推进,特事特办、减少流程、提高效率。明年计划结合美国山东商务周、香港山东商务周等活动,在韩国、日本等新材料强国策划开展重点招商推介。在重点招引企业注册、立项、安评、能评、规划、选址、子女入学、就医、购房、筹备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1、以“项目建设和精准招商”为支撑,聚焦聚力产业链条打造
围绕现有特色主导产业,集中攻坚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重大项目,实施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和周期滚动计划,充实完善“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四个一批”项目库,提速推进列入年内“双百工程”的20个新材料新能源项目,不断提高项目竣工达产率,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同时细分产业链、完善信息链,瞄准关键领域建立招商载体资源库、项目资源库及目标企业库,深入研究国家政策走向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意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产业链条薄弱缺失环节,一对一、点对点招商选资,真正实现“强链”强出竞争力、“补链”补出新动能、“延链”延出附加值。
(1)第三代半导体领域聚焦于“原材料-芯片-器件”全产业链。
按照“优链-补链-强链”的优先级顺序加快项目招引和落地。依托纬世特碳化硅、远山氮化镓、加睿晶欣等区内企业,一是强化上游优链,扩大以氮化镓、碳化硅为核心的第三代半导体原材料领军企业、科研机构招引,二是加快中游补链,加快招引一批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领军企业、科研机构,三是加强下游强链,着力招引一批电力电子器件、微波射频器件、光电器件等器件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实现自主配套生产。下步,将积极对接海威华芯、紫光集团等芯片制造企业,重点引进晶圆生产、芯片设计与封装、光子晶体等第三代半导体企业入区发展。
(2)碳纤维材料领域聚焦于中游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环节。
依托瑞城宇航,一是加快招引一批PAN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生产龙头企业,增强碳纤维原材料供给能力,二是加快招引碳纤维复合材料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实现碳纤维“生产-前端应用”环节自主配套。下步将积极对接三菱化学、威盛新材、中国恒瑞等企业,横向完成“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成品”,纵向完成“研发-设计-制造-测试”产业链拓展。
(3)应急消防安全材料聚焦于“上游-中游”环节。
依托安立消防、沿锋新材料、顶峰飞行机器人等,一是引进上游环保型消防药剂及防火材料生产企业,增强源头供给能力,二是加快引进灭火设备、防护设备、消防报警设备等消防设备类生产企业,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全力支撑应急安全产业园建设。下步将积极对接和吸引光华消防、青鸟消防、中船化学科技、海天消防等龙头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应急安全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吸引企业聚集。
2、以“园区建设和要素保障”为支撑,聚焦聚力产业集群培育
(1)建设专业园区
实体化运作、专班化推进新材料专业园区建设,形成集聚发展新空间。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在资源要素、项目导入等方面支持专业园区建设,实现由单体项目运作向综合的“产业开发”转变。年内要全面推进山东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该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53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产业基地以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链条化招引为理念,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行业企业集聚,建设以半导体、碳材料等为产业特色、链条完整的产业集聚区。打造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目前项目进展顺利,16个单体建筑已经完成基础建设,今年4月份可实现主体封顶和项目入驻。
(2)强化要素支撑
政策配套方面,根据产业发展和外地经验,尽快出台涵盖产业发展基金、人才智力配套、降低运营成本等内容的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以政策优势打通产业链梗阻,形成从政策、资金、制度方面聚焦产业集群培育格局;体系建设方面,继续深化和推行产业集群群长制、链长制,从产业链“补短板”和“锻长板”两端发力,实施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引龙”“育兽”“养燕”“一条龙”培育,全力支持瑞城宇航、纬世特、远山科技等具有先发优势和带动效应的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平台方面,充分发挥国家半导体及显示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6个国家级、4个省级创新平台的辐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与上海交大、山东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合作,积极布局一批新型创新中心。通过科技平台、高端人才引进,突破一批先进工艺和“卡脖子”技术,形成从创新到创业再到产业化的完整路径支持,为产业发展植入“创新动力源”。
1、地址:济宁高新区海川路9号T2楼
2、联系电话:0537-5666522
3、管委会服务邮箱:jngxqxc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