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宜昌高新区是在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立的。1992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2017年正式挂牌成立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宜昌高新区核心区面积211.07平方公里,下辖东山科技创业园、生物产业园、白洋工业园三个园区。宜昌自贸片区占地27.97平方公里,横跨东山和生物园区。宜昌综合保税区位于自贸区内,是湖北省除武汉外唯一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保区,占地1.3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保税加工、进出口贸易等产业。是继武汉东湖高新区、襄阳高新区后我省成功升级的第3家国家高新区,先后荣获国家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和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等称号。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最新考核排名,宜昌高新区在全国168家高新区中排第52位,居2010年以后全国新升级高新区前列。
高新区建区30年来,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探索起步(1988年—2003年)仅有东山一个园区,面积11.2平方公里,由高新区直管。
第二个阶段:整合拓展(2004年—2009年)2004年,宜昌开发区与猇亭园区合并,规划控制面积扩大至33.6平方公里。2008年,在猇亭园区设立湖北深圳工业园,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高新区对猇亭园区(湖北深圳工业园)实行共管体制。2009年,市委、市政府将西陵、伍家岗、点军、夷陵四个开发区纳入高新区拓展区,实行归口统计。
第三个阶段:扩规完善(2010年—2015年)2010年至2013年,高新区先后托管了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和电子信息产业园。2013年5月前,白洋工业园和生物产业园实行净地托管。2013年以后,高新区对上述三个园区实行整体托管,白洋工业园拓展至156.3平方公里,生物产业园拓展至43.57平方公里,电子信息产业园拓展至33.67平方公里,高新区在三个园区分别成立园区办负责建设管理。至此,宜昌高新区形成了“一区六园”(即东山园区、猇亭园区、湖北深圳工业园、白洋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格局。
第四个阶段:功能提升(2016年—至今)以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的投入运营、临空经济区推进建设、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申报建设为标志,高新区由单一的工业项目承接功能转变到了开放合作、项目孵化、创新驱动等多功能叠加的新阶段。宜昌自贸片区的实施范围27.97平方公里,涵盖宜昌国家级高新区东山园区和生物产业园区连片区域(高新区16.61平方公里,夷陵区0.01 平方公里,西陵区1.81平方公里,伍家岗区9.54 平方公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立足三峡、承东接西、服务全国,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产业及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力争建设成为三峡地区有序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集聚区、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示范区、区域性全面深化改革试验区和开放合作新高地。2018年11月,宜昌高新区总部整体移师白洋,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19年5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高新区将电子信息产业园整体移交给点军区政府管理。
宜昌高新区的产业格局已由传统的“磷化工独大”,转变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主导产业中,拥有5个“全球第一”(全球最大的多元醇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金刚石锯片基体生产出口基地、全球规模最大和剂型最多的硫酸新霉素生产出口基地、全球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钢琴生产基地)、4个“亚洲第一”(亚洲最大的活性干酵母研发生产企业安琪酵母、亚洲唯一的全系列和最大插齿机和铣齿机研制企业长机科技、亚洲最大的医用丁基胶塞生产企业华强科技、亚洲最大的化肥和井矿盐制造企业宜化集团)、3个“全国第一”(占据全国麻醉药品市场60%的人福药业、全国最大的联碱化工和氯碱化工生产企业宜化集团、全国最大的精细磷酸盐生产企业兴发集团)和一批“全国领先”。
近年来,宜昌高新区一手抓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在全国开发区体制范围内率先取得了独立的、完整的综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创新服务市场主体方式,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资金”,集聚融资租赁、创投、基金、交易所等金融投资及服务机构70多家,新培育上市企业(含主板、新三板、四板挂牌)53家。强力推进投融资改革,先后组建了宜昌高新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宜昌高新产业投资控股集团,为高新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全省率先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放管服”改革和自主创新措施领跑全省,中欧(宜昌至德国汉堡)的国际货运班列实现“破冰”。
一手抓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区现有国家级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双创载体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引进了清华启迪、中科曙光、中开院、国家中部技术转移分中心等专业运营机构,微特电子、亿立能、千觉电子等一大批孵化企业成为国标制定者。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三峡大学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兴发、宜化、安琪、华强)、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家(人福药业、南玻硅材料),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近100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3家,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比重为79 %。培育创新型企业近300家,其中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国家创新型示范企业1家(安琪)、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国际国内产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43家。
宜昌是我国地理中心、长江中上游物流接点城市,中国中部地区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机场、铁路、水运和高速公路一应俱全,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铁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和通南达北、承东启西的区域性交通枢纽格局。
水电、矿产、林特、旅游是宜昌四大优势资源。宜昌是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磷矿、石墨矿和磷铁矿储量大,品质好,具有广阔的开采加工前景;粮、棉、油、水产、柑桔、茶叶、中药材等农副产品规模大、品质好,适合精深加工开发。
六大园区、100多平方公里,丰富的土地资源,可充分满足各类项目的需求;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专业园区将为你的项目和企业添加腾飞的动力。
宜昌高新区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快速的发展,形成了较为雄厚的财力基础;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金字招牌,再加上地方政府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投资者最大限度的降低投资成本提供了保障。
高新区人一直秉承诚信第一的理念,积极营造企业家老大的社会风尚,承诺“说得好,做得好,做的比说的更好”的办事原则,让客商真正感受到宜昌“山清、水秀、人美”的良好的投资环境。宜昌高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服务,积极倡导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模式;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实行“一表、一图、一册”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人员自由裁量权,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的原则,深入推行“三细一抓”(细节求落实,细心求深入,细致求突破,一抓到底)工作方法;大力提倡“三不”服务理念,做到参与不干预、支持不包揽、理解不埋怨;对建设项目和落户企业实行隔离带保护,最大程度减少社会对企业的干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实效。我们有理由相信:诚信服务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加上服务三峡全通等项目的成功案例,一定能让你感受到宜昌高新区的魅力!
自贸片区重点发展现代金融服务、高新技术、总部经济、科研孵化等产业。生物产业园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食品等产业。白洋工业园重点发展高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
1、项目落户扶持
供地类工业项目,根据项目规划验收后核定的计容建筑面积,按相应标准给予产业扶持。
2、财力贡献扶持
年实缴税收超过500万元的供地类工业项目和超过100万元的非供地类工业项目,前三年按其缴税区级实得财力的100%给予扶持,后两年按50%给予扶持。
3、总部经济扶持
总部注册地迁入高新区,且年实缴税收超过500万元的,前三年按其缴税区级实得财力的100%给予扶持,后两年按50%给予扶持。进出口代理企业年实缴税收总额超过100万元的,前三年按其缴税区级实得财力的100%给予扶持,后两年按50%给予扶持。
4、高端人才扶持
新引进企业和新落户企业总部,从实现年实缴税合计超过500万元的年度起,5年内按相当于其高端人才实缴个人所得税区级实得财力部分的100%给予扶持。
5、股权投资扶持
对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亿元的新引进产业项目,或3年内实现年税收超过5000万元的新落地项目,可通过政府股权投资基金给予支持。
6、一事一议扶持
对重大投资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重大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重点扶持。
7、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扶持
每个一致性评价研究的品种支持资金50万元;国内同品种前三家,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其他一次性奖励150万元。
8、村集体标准厂房扶持
新引进落户在高新区范围内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建设的工业厂房项目,可享受3年减免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