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斗姥阁是贵州省大方县境内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历经清代多次修缮扩建,形成融合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建筑群落。建筑群占地1.4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包含老君殿、韦陀殿、庆云楼、大雄宝殿等20余处建筑,以木构穿斗工艺为特色,部分建筑采用三重檐攒尖式结构。清末至民初时期,斗姥阁被誉为“全黔之冠”,后因历史原因被改造为工厂车间,经现代重建后恢复仿古建筑风貌,成为当地宗教文化、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结合的旅游景点。
斗姥阁建筑群坐东向西,依山傍水布局,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分布,包含:
宗教殿堂:老君殿(道教)、韦陀殿(佛教)、斗姥殿(儒教)
楼阁景观:庆云楼(三重檐攒尖式)、大雄宝殿、天王殿
附属设施:千佛崖塑像群、龙盘石喷泉、斗姥泉、百子崖石刻
建筑群采用木构穿斗式工艺,其中庆云楼为三重檐六角攒尖顶结构,檐下雕饰龙凤纹样,体现明清黔北建筑技艺特征。千佛崖现存清代塑像300余尊,题材涵盖宗教人物、民俗生活场景,具有较高艺术研究价值。
斗姥阁是佛、道、儒三教文化与黔北少数民族巫术、占卜民俗融合的典型代表。建筑群内既有佛教天王殿、大雄宝殿,又设道教老君殿,同时保留儒教祭祀空间,形成“一庙聚三教”的独特格局。清代地方志记载,该地岁时节庆中既有道教斋醮仪式,亦举办佛教法会,并融入少数民族祖先崇拜元素。
斗姥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明清时期经多次扩建修缮,形成规模庞大的宗教建筑群。清代诗人周婉如曾以“绀宇凌霄汉,登临望八荒”诗句描述其恢宏气势,清末民初时期更获“全黔之冠”赞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建筑群先后被用作造纸车间、榨油房及酒厂酿造车间,原有结构遭受破坏。2015年起,大方县启动恢复重建工程,将其纳入旅游文化长廊重点项目,至2017年完成主体建筑修复。
2015年重建工程以恢复明清原貌为目标,采用传统工艺复建殿堂、廊亭等20余处建筑,新增绿化景观与步道系统。重建后的斗姥阁与大奢香博物馆、宣慰府遗址共同构成大方县历史文化旅游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清代文人评价斗姥阁“楼阁峥嵘,泉石清幽,为一郡胜览之所”,现代媒体则称其为“仿古建筑大观园”“黔西北璀璨明珠”。建筑史学者指出其三教合一特征对研究西南地区宗教传播与民族融合具有重要实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