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霍斯坦戈尔是位于孟加拉国的古城遗址,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现存建筑遗迹包含公元前3世纪至18世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其中部分建筑在18世纪前仍保持使用功能。该遗址既是南亚早期城市文明的见证,也是印度教徒延续至今的宗教圣地。2010年被列入全球12处濒危遗址名单,面临暴雨侵蚀、盐碱土腐蚀赤陶艺术品、资金匮乏导致的维护滞后三重威胁。2012年世界遗产基金会将其列为亚洲十大濒危遗址第四位,揭示其在现代化进程与文物保护失衡背景下的存续危机。
遗址核心区现存赤陶土建筑群遗迹,其工艺特征显示早期印度教建筑技术演进轨迹:
宗教建筑群包含毗湿奴神庙基址与瑜伽修行场遗迹
防御体系残存夯土城墙剖面揭露古代筑城技术
排水系统采用陶管与暗渠结合的技术方案
特殊之处在于部分寺庙建筑直至18世纪仍在履行宗教职能,这种功能延续性在南亚考古遗址中较为罕见。
遗址发现于19世纪系统性考古勘探,通过地层学分析与碳十四测年确定其较早建筑遗存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属于印度次大陆早期城市化的典型样本。考古发掘揭示出连续使用的文化层,包含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至莫卧儿帝国时期遗存,证实该遗址作为区域政治与宗教中心延续超过2000年。
该遗址面临复合型保护危机:
自然侵蚀:暴雨和盐碱土在不断侵蚀当地维修不善的赤陶土艺术作品。
人为破坏:2010年报告指出非法盗掘导致14处考古探方遭系统性破坏。
维护缺失:暴雨和盐碱土在不断侵蚀当地维修不善的赤陶土艺术作品,维修资金匮乏。
2012年世界遗产基金会评估表明,遗址核心区作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案例,其面临现代化进程加速、修缮滞后及地区冲突等威胁。
作为南亚连续使用时间较长的城市遗址:
见证印度教从吠陀时期向古典时期转型的关键阶段
保留早期城市供水系统的完整技术链证据
提供佛教与印度教建筑共存的罕见考古实证
其赤陶浮雕艺术风格影响范围北至阿富汗贝格拉姆遗址,东达缅甸骠国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