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巷位于唐代长安城皇城范围内,北临承天门,地处唐代右武卫、右骁卫衙署旧址。据大学习巷清真寺《创建清真寺碑》记载,该寺始建于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天宝元年(742年)立碑时玄宗赐名"唐明寺"。唐代在此部署西域雇佣兵,其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唐朝为防范叛乱采取特殊管理制度,将西域士兵工作生活集中于此,并按习俗建造礼拜寺。该巷得名于唐代礼部主客司设学馆培训外国使节学习汉儒文化,西域传教士亦在此布道。寺后毁于唐末战乱,宋代复建,元中统年间改称回回万善寺,明代扩建。
唐代宗广德年间,郭子仪率西域部将200余人返长安后被安置于此,重修寺院并学习唐朝制度。宋代米芾曾在此留下墨迹,元代赛典赤·赡思丁奏请恢复"清教寺"旧称。明洪武十七年铁铉奉旨修寺,永乐年间敕修并立御制碑。郑和下西洋前曾到此招募翻译人员。该巷现存碑刻包括嘉靖年间重刻的《重修清净寺碑》及《礼部创付碑》。中外学者海思波、陈垣、白寿彝等研究证实,此区域是唐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西安.千年古街“学习巷”
另据传说,西域各部族军队曾协助汾阳王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唐代宗广德年间(公元763年),郭子仪从甘肃泾川返归长安之时,有西域各部将官等200余人随从班师回京,被安置于唐皇城内礼部衙署所处坊内,同时还为其重修了长安“西大寺”(大学习巷清真寺)。他们在长安居住生活期间,学习唐朝的一切法令、制度和汉儒文化礼仪,而且也为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基础,所以该坊被称为“学习巷”沿袭至今。
盛唐的辉煌为“学习巷”夯实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学习”两个字在这条街坊里精彩连绵,名得其所,宋、元、明时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让“学习巷”的传奇和文化魅力华章迭起。宋代宫廷画师、艺术大家米芾在此留下墨宝,为古街留下了深邃的时代印记。元代中统四年咸阳王赛典赤与元平章政事伯颜先后在此建寺立学,并奏请忽必烈恢复“万善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唐代冠名“清教寺”。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旨钦命兵部尚书铁铉督办大修学习巷“清教寺”,复兴古街的文化传统。明代文化大家董其昌也曾数次造访“学习巷”洒下文墨佳句。明代航海家郑和曾到访“学习巷”祭祖赛典赤.赡思丁,同时招募下西洋的翻译人才。公元1413年明成祖永乐帝下令重修“清教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同时敕书御制《重修清净寺碑》碑记(原碑被毁,新碑重刻于嘉靖二年、嘉靖二十四年,并存《礼部创付碑》两款)真迹现存于大学习巷清真寺〈省心亭〉内,清雍正、乾隆、光绪年民间集资对该千年古寺多次翻修并附碑文篆记。古街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无数璀璨的艺术光芒从这里闪亮划过,然而更多文化精神却融入到了这条街巷谦逊质朴的名字里,她就是千年古街----“学习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