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3
测绘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4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4
石油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5
海洋科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6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学前十名 NO.8
武汉最大的十所大学 NO.10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0
安全工程专业大学前十名 NO.11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名单 NO.1
地质学类专业大学前十名 NO.2
武汉市十大名校 NO.4
湖北十大名校 NO.4
湖北十大最美大学 NO.6
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学校名单 NO.1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简称地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南望山校区、未来城校区。南望山校区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山清水碧,校园风景秀丽;未来城校区坐落在武汉新城中心片区、是武汉“最早迎接朝阳”的地方;学校相继在北京周口店、河北北戴河、湖北秭归和湖北巴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相关配套设施,以及逸夫博物馆,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
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现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化学进入前1‰,地球科学进入前1‱。设有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材料与化学学院、环境学院、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海洋学院、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有几十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省级一流专业、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主设置二级交叉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上百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多个(包含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国合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省部级科研平台几十个。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几十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上百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建有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学校不断加强地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2012年,学校牵头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搭建平台;2022年,学校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发布《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加强中外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参与筹建“中约大学”,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武汉)”“中国—中非地学合作中心非洲学院”“‘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等,为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
1952年,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创办,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而成。
1970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办学,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春,国务院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3月28日,经国家教委评估,批准学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
1997年12月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社会[1997]246l号文《关于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立项。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学校进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
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同年,学校申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正式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一部分。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2017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 11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同年11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开馆。
2023年8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成立 ;12月,学校当选空天地一体化遥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并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
2024年4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能源学院揭牌。
2025年5月25日,中国地质大学威海实践育人基地/威海研究院揭牌仪式在经开区广安智造产业园举行。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