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十大水杉林    NO.2
山东十大水杉林    NO.2
					
					
						 2025济南十大水上乐园    NO.4
2025济南十大水上乐园    NO.4
					
					
						 济南十大赏花胜地    NO.6
济南十大赏花胜地    NO.6
					
					
						 济南十大公园名园林    NO.7
济南十大公园名园林    NO.7
					
					
						 中国十大公园水库泳池    NO.8
中国十大公园水库泳池    NO.8
					
					
						 济南十大泉群    NO.12
济南十大泉群    NO.12
					
					
						 中国十大赏腊梅好去处    NO.13
中国十大赏腊梅好去处    NO.13
					
					
						 济南十大春季旅游景点    NO.9
济南十大春季旅游景点    NO.9
					
					
						 济南历下十大景点    NO.11
济南历下十大景点    NO.11
					
					
				泉城公园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部,前身为济南植物园,始建于1986年,1989年9月建成开放, 园区占地面积46.7公顷,植物分类采用克朗奎斯特系统进行植物配置,共有植物89科450种近20万株。1997年9月根据市委市政府指示,免费向社会开放。
植物游览区位于园东部,分为裸子植物区、被子植物区。该区按照植物进化过程中观赏价值较高的类群,建有松柏、牡丹、月季、竹、柳、菊、丁香等园,通过植物的分类向人们展现各种植物在不同季节中奇特的树姿、丰硕的花果和绚丽多姿的色彩。
观赏温室区位于该园西部,是由热带、亚热带、沙生多浆类植物温室和盆景园组成的大型建筑群。温室是由三个互相衔接的大型立体三角造型建筑构成,室内种植了大王椰子、假槟榔、鱼尾葵、酒瓶棕、香蕉、龙眼、番石榴等珍贵的植物。
游人不出温室就可以观赏到不同气候、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各种植物。盆景园展出的盆景造型新颖、意境深远。引种驯化区担负着引进外地植物和拯救培育珍奇濒危植物的任务,为绿化科研提供服务。园内还设有茶点服务部、摄影部,并组织大型花展、盆景根雕艺术展,丰富群众的游览内容。
按恩格勒系统配植,占地7.24公顷,种植10科52种。其中云杉属、松属、侧柏属、圆柏属、麻黄属等种类较丰富。
按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的分类系统与专类园相结合进行植物配植。
(一)双子子叶植物展区:划分5个展区,设8个专类园:
1、木兰亚纲展区:1.73公顷,11科44种。其中包括木兰园,种植木兰属,箍掌揪属、蜡梅属(Chimonanthus)、樟属、莲属(Nelumbo)等。
2、金缕梅亚纲展区:1.9公顷,9科55种。其中种植有榆属、朴属(Celtis)、榉属(Zelkova)、桑属(Morus)、杜仲属等。
3、五桠果亚纲、石竹亚纲展区:2.97公顷,种植25科65种。设有柳园、牡丹园,种植有杨属、柳属、树柳属、芍药属等。
4、蔷薇亚纲展区:4.4公顷,种植有30科262种。其中设有樱花碧桃园、梅园、月季园、石榴园,种植有绣线菊属、珍珠梅属(Sorbaria)、木瓜属、苹果属、蔷薇属、合欢属、紫荆属(Cercis)、黄檀属(Dalbergia)、槐属等29属植物。
5、菊亚纲展区:8.8公顷,种植15科90种。其中设有丁香园、菊园、种植有雪柳属(Fontanesia)、连翘属(Forsythia)、丁香属、流苏属(Chionanthus)等13属植物。
(二)单子叶植物展区:面积4公顷,种植2科6种,设有竹园。
占地3.3公顷,。按植物的地理分布分热带植物馆、暖温带植物馆、多浆类植物馆,建筑总面为2400平方米。共栽植450余种植物。其中某植有棕榈属(Trachycarpus)、棕竹属(Rhapis)、蒲葵属(Livistona)等11属植物。另设盆景园600平方米。
占地面积1.3公顷。其中生产温室1000平方米、荫棚800平方米。
泉城公园前身为济南植物园,始建于1986年,1989年9月建成开放,园区占地面积46.7公顷。植物分类采用克朗奎斯特系统进行植物配置,共有植物89科450种近20万株。1997年9月根据市委市政府指示,免费向社会开放。
2004年3月济南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园区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改造,总体方案由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计划总投资7000万元。
项目主要包括:三个大门改造、三组服务建筑改造、新建生态栈桥、生态广场,并对园区的水系、道路、广场、绿化等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后的植物园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造后新增了许多休闲、娱乐设施,进一步增强了植物园的健身、休闲、娱乐功能,其原有的植物科普、科研、示范功能逐渐弱化。这样,植物园已由原来的“植物王国”逐渐转变成了城市中央公园。由于这一性质的变化,济南植物园的名字已不再合适,无法准确传递出其现有的功能和定位。
1、三个大门:原有北门、东门、东南门拆除,新建具有现代气息的大门,以飘板式大门作为入口通道,大门广场设置大型景观灯柱,使夜景与城市主干道融为一体。
2、生态栈桥:总长820米,平均宽2.7米,主体为钢结构,西起植物园西南角玉绣河广场,东至东南角的生态广场,空间格局上呈“S”形,蜿蜒穿过植物园南半部。生态栈桥所赋予的主题是连接园内南区各景点、设施和水系,补充和完善原有步行系统,扩大空间景观布局,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即节省了地面空间,又保留原有绿化面积和园林景观,使城市生态更加完善。
3、三组服务建筑:主体均为钢结构,外观装饰是玻璃幕墙。东门服务建筑位于植物园东侧,地下一层地上局部二层,建筑面积约2200m2;映日湖服务建筑是园内映日湖的滨水建筑,面积近2500m2,生态栈桥自建筑二层穿过,既是景观地又是观景地;西南角服务建筑是三层钢结构,面积约1200m2,西临玉绣河,通过六顺门到玉函路,把园区景观与玉绣河广场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4、生态广场建设:新建的生态广场,是一处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大型室外演艺广场,设计新颖,造型优美,六株大型塑树使人造景观与自然植物融为一体,外围以厚重的绿色植物做背景以加重广场的生态比重,配套设施完备,能同时容纳5000余人,满足各种文艺演出,看台下附设了1200平米的商业铺面,不仅是整个园区经典的休闲娱乐空间,也为我市增添了一处环境优雅的露天公共集会场所。
5、玉绣河介绍:2004年市政府决定对玉绣河进行改造。中水站的建设是济南市玉绣河综合治理的重点项目,是济南市节水保泉的重要措施之一。
整个工程包括玉绣河沿岸景观改造和中水再利用工程。玉绣河沿途分设四个中水处理站,采用国际先进的ETS处理系统分三级进行处理,除去水中的、氮、氨、磷、有害细菌及有机物等,日处理能力7500吨。使处理后的污水能够重新用于喷泉、景观的布置,绿化灌溉,补充河道等,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玉绣河及其周边环境的改造,改变了玉绣河周边的自然环境,为市民提供了又一休闲、游玩的场所,成为济南新的风景线。
6、园林景观:主要包括经十路景观带、舜耕路景观带和园内水系改造:景观带平均宽25米,由大型林荫树组成主要骨架,营造城市大山水的概念,将树林、山丘、木质小品等原生态景观与开放公园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统一。水系改造主要包括映日湖、蔷薇池、荷花池三处水面,共扩大水面4500m2,铺设道路、广场近5000m2,使水系景观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经过这次大面积的综合改建,与经十路拓宽、玉绣河综合治理及体育中心周边环境整治后的景致相映成辉,并成为泉城市民及国内外游客乐此不疲的又一处绝佳胜地。
7、植物园在综合改造后,其功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原来的科研科普与游览为重点的植物园转向市民游玩、休憩、锻炼身体的公共开放绿地,市政府决定在济南东郊新建植物园,为原植物园进行更名。从2006年3月开始向广大市民征名,于9月22日,确定将济南植物园更名为泉城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