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一级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山东十大博物馆    NO.1
山东十大博物馆    NO.1
					
					
						 济南十大博物馆    NO.1
济南十大博物馆    NO.1
					
					
						 济南十大景点    NO.3
济南十大景点    NO.3
					
					
						 济南十大地标建筑    NO.4
济南十大地标建筑    NO.4
					
					
						 济南十大避暑·夏季景点    NO.12
济南十大避暑·夏季景点    NO.12
					
					
						 济南历下十大景点    NO.6
济南历下十大景点    NO.6
					
					
						 济南五一旅游十大景点    NO.7
济南五一旅游十大景点    NO.7
					
					
				山东省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当时的馆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旧址,系1904年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西院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原是一处融道、佛、儒、基督、伊斯兰五教合一的宗教团体驻地,1942年建成。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将济南广智院旧址辟为自然陈列室、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辟为历史陈列室。
该馆馆藏历史文物14万余件,近、现代文物及文字资料13万余件(册),自然标本8000余件。该馆馆藏历史文物中,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藏品丰富。此外,甲骨、商周青铜器、陶文、封泥、汉印、汉画像石、汉银雀山竹简、历代石刻、书画及善本图书,均有丰富的珍藏。馆藏自然标本有10多个门类、近200个品种。其中三叶虫、泰山燕子石、恐龙化石及山旺化石,在国内外古生物、地质诸学科方面颇有影响。
2007年发现于山东东平县,是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我省汉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国极为罕见。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仿生陶器的红陶兽形器,在新石器时代发现的陶器中较为罕见,虽然是实用器,却造型生动,不失艺术情趣,是5000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也是山东大汶口文化独特的代表。
原为清末罗振玉旧藏,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甲骨文总量居于在全国同类收藏单位前列,其中“鬼方”卜辞记载了商代的敌方部族,“鎷”是甲骨文中唯一带有“金”字旁的文字,“虹不隹年”则记载了彩虹天象,均为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
1954年由山东文管会入藏山东博物馆,为传世青铜器中的珍品,流传有绪。该器器型庄重,铸造精良,是西周晚期典型青铜器,最为重要的是,器物内底和器盖有152字对铭,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重要的文字资料,其金文规整、典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
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其质料全部是细泥质黑陶,不含任何杂质,也无任何羼和料。一般有盘口、杯部,器柄、底座四部分构成,以其独特的大盘口作为器形的主要特征。薄陶壳是制作工艺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最薄部位多在盘口部分,薄者0.3毫米,个别有薄至0.2毫米的,一般在0.5毫米左右。柄部和底座因要承托上部重量,陶胎略有增厚,但常见也不超过1—2毫米。器身高度不超过25厘米,重量多数为50-70克。1960年山东潍坊姚官庄出土,整器为两部分套合,以轮制而成,器壁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是典型龙山文化的特征性器物,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乃至放眼世界,也亦无堪比者。
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玉璧是祭祀天地的礼器,代表礼制文化的最高境界。此玉璧为目前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璧两面都是三层纹饰,内外蟠螭纹,中间谷纹,器形规整,琢磨精良,是山东博物馆大厅穹顶玉璧的原型。
1954年入藏山东博物馆,此画是郑板桥中进士第一年送给肃翁的作品,图中一远一近两棵松树意寓同学品格高洁,树下有几杆修竹,怪石兰草,更是板桥擅长之笔。画中长篇题记,讲述了同学之间的情意,该作品书法绘画俱佳,保存品相极好,是板桥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
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是商代礼仪重器、王权的象征,两面镌刻的铭文表明此钺的持有者是商代著名望族“亚丑”族群。该器器型硕大,十分罕见,是殷商末期青铜钺的典型代表。
1972年4月10日发现于银雀山汉墓。失传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谜,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评为“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1971年出土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墓,是我国截止2012年发现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是研究我国古代服饰、礼制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周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闭馆
周二至周日(16:00停止进馆):9:00-17:00
免费不免票,须携带有效证件领票入馆
1、乘坐BRT-5、115、119、K139、K160路公交车,省博物馆站下车。
2、乘坐202路公交车,华洋名苑站下车,沿经十路东行500米。
3、乘坐18、62、63、150路公交车,一建新村站下车,沿姚家东路南行500米。
1 、酗酒、衣冠不整等影响公众形象者以及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者无监护人陪伴的,谢绝入馆参观。
2 、请自觉接受安检,严禁将违禁物品带入馆内,入馆前请将大件物品寄存,贵重物品自行保管。
3 、严禁携带宠物入馆。
4 、山东博物馆为方便广大观众,提供了残疾人轮椅和婴儿推车,需借用的观众请到导览服务台办理。
5 、请自觉保持环境卫生,请您不要将食物、饮料带入展厅,请勿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严禁在馆内吸烟或使用明火。
6 、请自觉爱护公共设施,请勿触摸展厅内的文物、橱柜等设施。
7 、按照国际惯例展厅内请勿摄像,拍照请勿使用闪光灯及三脚架,所拍照片禁止用于商业和出版。
8 、请自觉遵守参观秩序,服从馆内工作人员现场引导,参观时请不要大声喧哗并建议您将手机设置为静音以免影响他人参观。
9 、参观如需人工讲解,请提前七天预约,咨询电话:85058201。
新馆主体建筑共有五层,分为展陈开放、宣教、藏品保管、业务科研、安全保卫与消防、行政办公、机电设备等七大区域,满足了博物馆 收藏、展示、保护与研究的功能需求。陈列展示区共有15个展厅,满足了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空间需要。综合服务区设有4个功能厅,分别是交流展览厅、学术报告厅、青少年实践活动厅和文化艺术品展示厅。
一楼大厅常设有佛教造像艺术展、汉代画像艺术展及三个特别展厅。正厅正中设有孔子学堂及报告厅。一楼主展厅是佛教造像艺术展和汉代画像艺术展。
佛教造像艺术展
佛教自东汉初年从古印度正式传入中国后,山东就成为佛教的
重要活动区域,是中国最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地方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境内一批批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数量众多的佛教造像,特别是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佛教窖藏坑的发掘,大量造型精美、妆饰华丽的北朝造像重见天日。
佛教造像艺术展选取近几十年来出土的部分造像精品,着重展示山东佛教艺术独创性。展览有两大主题,一是石雕造像文物,从艺术方面展示山东北朝时期造像的辉煌成就和独树一帜的造像风格。二是佛塔、经幢、造像题铭等其他佛教文物,从宗教信仰方面展示山东佛教的历史沉浮。
汉代画像艺术展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木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描绘出汉代现实生活、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
山东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以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意识成为世界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山东博物馆藏汉画像石精品主要出土或发现于济南、济宁、枣庄、临沂等地。著名的孝堂山祠堂、嘉祥武氏祠、沂南北寨汉墓等画像石的代表作品通过不同的展示手法在此一一展现,斧凿间犹觉汉风扑面,描画中赞叹艺术的生命不息。
二楼展厅主要分为左右两边,右边主要是山东历史文化展,一共分为史前、夏商周、泰汉——明清三个展厅来介绍山东的发展历史;左边为明代鲁王展和刘国松现代化水墨艺术馆。
山东历史文化展
山东历史文化展是配合山东新博物馆建成开放而精心制作的大型地方陈列,该展览以时间为主线,分史前、夏商周、秦汉至明清三大部分。
明代鲁王展
展出的是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墓中的出土文物。
1970年至1971年,由山东省博物馆主持,对位于现山东省邹城市与曲阜市交界处九龙山南麓的鲁荒王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等。这些文物既是鲁王朱檀王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反映了明朝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而且填史补阙,对于研究明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三楼主要展出的是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徒展,考古成果展,山东名人展等。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徒展
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以大型实景的方式生动再现了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这一生物界的壮丽场景。
展览借助多媒体光影技术,生动的演绎了动物迁徙的壮观场景;质地细腻、逼真、多样化的展台完美呈现出非洲大陆的草原、雨林、沙漠、湿地等形态各异的自然风貌和地理环境;分门别类,多角度的介绍了不同食物链中的野生动物,使观众们了解到动物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种族本领。以寻找水源和食物为线索,展览详细阐述了野生动物迁徙族群的生命历程和自然意义,将观众引入一种史诗般壮观的生命现象中来,并带领观众们对自然现象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追寻。展览还融入了多种非洲元素,进一步刻画了非洲形象,令整个迁徙故事饱满而立体。
此次展览的动物标本是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向山东博物馆无偿捐赠的,共有百余个门类、总计300余件珍稀动物标本,包括非洲象、河马、犀牛、非洲狮及尼罗鳄等多种大型珍稀动物。
考古成果展
考古成果展通过展示山东寿光市双王城遗址古代盐业遗址、高青县陈庄西周城址、沂水县刘家店子春秋贵族墓、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大墓、日照市海曲汉代漆木器和丝织品、汉代考古等重大考古成果,以及这些考古成果取得的过程。让大家感受并认识山东地区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精美的文物和齐鲁文化的泱泱风采。
山东名人展
“山东名人馆”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重要工程,目的是通过展示现代山东名家的风范和作品,将名人馆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馆,公众感染心灵、感悟人生的道德馆,山东名人成就的展览馆、捐赠奉献的博物馆、优秀作品的艺术馆以及山东精神的文化馆。“山东名人馆”首期为“王献唐纪念馆”、“于希宁纪念馆”和“张登堂艺术馆”,展出三位名家捐赠的藏品或作品。接受的社会捐赠将分期分批展示。同时,名人馆期待更多的名家名品入驻。
山东省博物馆建筑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气势宏伟,博大精深。主体建筑面积8.29万平方米,高74米,平面为边长136米的正方体,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银白色半圆形穹顶,穹顶形似泉水,是省会济南的象征,以趵突喷涌为代表的泉水、泉韵、泉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下部为庄重稳健的灰色四角内切立方体,时尚而具雕塑之美;建筑的四个立面中部设计了简约宏大的柱廊阵列,增强了博物馆建筑所应有的浑厚凝重风格;外墙装饰选用泰沂山脉独有的雪花青石材,庄重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