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幼年聪明好学,14岁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主修拉丁语、希腊语、数学以及道德哲学。在格拉斯哥学习期间,哲学教授弗兰西斯·哈奇森的自由主义精神给予了他极大的启发。
1740年,获得了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学习。
1748年,开始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主讲英国文学,几年后又开始讲授经济学课程。
1751年,回到母校格拉斯哥任教授,主讲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在格拉斯哥大学任职期间,斯密公开发表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
1759年,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
1764年,受布克莱(Buccleuch)公爵之邀,离开格拉斯哥大学,到欧洲大陆旅行。旅行的经历以及在旅行过程中同许多大陆学者的交往,促使斯密经济理论走向成熟,尤其是重农主义的经济学家魁奈对他影响很大。
176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为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回到故乡寇克卡迪,开始潜心撰写经济学著作。
1776年,这部写作历时六年,修改三年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终于完成。它的发表,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
1784年开始,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但依然笔耕不辍,继续写作两部关于哲学和经济学的著作。
1787年,应邀去伦敦为英国内阁成员讲授经济学,11月,又被推荐担任母校格拉斯哥大学的校长。
1790年7月17日,逝世。在临终前,他坚持将未完成的十几部手稿付之一炬。
《道德情操论》《国富论》等
亚当·斯密因《国富论》而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斯密提出,一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会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这一思想,为西方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经济动机上的伦理辩护,后来被人们奉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圭臬。
斯密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体系,虽然其间缺乏严密的逻辑以及存在各种矛盾,但两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对经济实践和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几乎从他还在世时开始,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其他学者都力图使斯密的思想适应其某种体系或时尚。
在中华民族追求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斯密所提倡的自由和竞争等现代化意识发挥了思想启蒙作用,特别是在早期现代化启动时推动了阻碍现代化的思想如“重农抑商”等传统观念的转变。1860—1890年代,中国通过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在此背景下,国人开始关注和了解斯密及其经济理论。1876年,中国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崇焘(1818—1891)在其日记中提到斯密的《国富论》是丰裕国家之道。此后,一些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先进人士开始接触、了解、介绍和宣传斯密的学说并阐述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斯密经济学理论由此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1900—194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内外危机、战争频繁和社会变革加速的进程中,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02年,《国富论》首次由严复(1854—1921)全译成中文,由上海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对当时的政界、经济界、思想界皆产生了很大影响。195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僵化的单一计划制向充满活力的国有、集体和非公有制混合制的转变,斯密对“理性经济人”和“不可见的手”为市场经济的正当性辩护提供学理和道德支持,再度助推中国现代化进程。
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在亚当·斯密手中,政治经济学已经发展到某种完整的地步,它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完备的轮廓。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亚当·斯密在劳动经济学领域中的贡献是很有代表性的,而且,事实上,总的来看他的著作就是很好的榜样,加之他对这门科学完善的、系统的论述,更增加了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