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他与几位志趣相投者创立了当地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并任园长。
1924年,去北平大学任职员,同时在教育系学习。在学习期间,得到高仁山先生的悉心指导,不久,译著《福禄贝尔母亲游戏辑要》和《蒙台梭利及其教育》相继问世。
1926年,拟定了“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在《新教育评论》上发表,引起同行的注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其思想有了较大变化,认识到幼童就是未来的主人翁。此时开始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
1934年,聘请陶行知的学生戴自俺到幼师任教,在北平阜城门外罗道庄开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区内除设有农村幼稚园外,并创办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等。
1938年至1942年,幼稚师范在桂林东华门大街成立,共招6班。当时广西全省99个县1个市均有该校的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为广西省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此期间,编著了《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等书。
1944年,幼师迁重庆,在他的领导下,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
1960年,突患脑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几乎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的情况下,他仍然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陆续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行为课程》等十几本专著,为幼儿教育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73年,因脑病复发,抢救无效,于4月18日下午病逝于台湾,终年82岁。
《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行为课程》等
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强调通过儿童的实际行为,使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同时要求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主张采取单元设计的方法,打破各种学科的界限。这种课程理论,虽然从学校教学的一般规律看来,不是完全无可非议,但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来说,则有比较明显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