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8年,时称“辽宁中医学院”,是经辽宁省委批准,由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于1955年)、辽宁省中医医院(成立于1956年)合并成立的辽宁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经辽宁省批准,2013年增具“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名称,2017年牵头共建“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2019年牵头共建“辽宁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2020年建立“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2024年获批成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辽宁中医药大学是首批硕士授予权高校,首批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高校,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高校、首批全国中医药文献检索分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学校主校区位于辽宁省会城市沈阳,分校区分别位于滨城大连和药都本溪,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确立了“南药北医中基础”发展布局,协调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设置医、理、工、管、文、法、农等学科门类,是辽宁省培养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和医学相关人才的高等院校。中医药主干学科全部位列辽宁省“双一流”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辽宁省“双一流”学科、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全国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考试工作基地、全国“标准化病人”(SP)实践教学示范基地,辽宁省第二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对外合作及开放办学。学校立足亚洲,面向欧美,拓展非洲,放眼全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或学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学校是国家首批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中国-中东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国辽宁-泰国中医药合作基地;在泰国、新加坡、日本、智利设立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在斯洛伐克医科大学设有中医孔子课堂,与新西兰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院校之一,具有中国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招生院校资格、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资格,是辽宁省政府留学生博士奖学金招生院校。
辽宁中医学院
1958年8月,经辽宁省委批准,辽宁省中医院(成立于1956年)和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于1955年)合并组建中医药本科院校—辽宁中医学院,校址在辽宁省水利局旧址,同年学校招收第一批中医专业学生。
1965年7月,学校学制改为五年。在“七五”期间,学校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中医院校之一。
1997年,辽宁省中医研究院并入辽宁中医学院。
2000年,辽宁省职工医学院、辽宁省基础医学研究所并入辽宁中医学院。辽宁省中医研究院在保留原名的同时,成为辽宁中医学院附属二院,辽宁省职工医学院更名为辽宁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学校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征地10.07万平方米,建成学校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8月28日,学校在大连市金州区建成以中药教育、国际教育、中药研发等产学研为一体的新校区。
2007年4月,国家教育部确定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优秀院校。同年,学校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2010年,学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从辽宁中医药大学分立,成立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2011年,学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3年,学校增具“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名称。
2015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7年1月,辽宁省确定辽宁中医药大学为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0月,学校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东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项目。
2019年12月,学校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
2020年9月,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校区正式启用。
2023年11月24日,当选为东北“三省一区”中医药教育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12月,被推选为全国中医药数字化教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2025年1月8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朝阳中医院揭牌仪式举行。
以上信息源自官网,数据截止至2025年6月,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