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一级博物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中国十大著名博物馆    NO.11
中国十大著名博物馆    NO.11
					
					
						 湖北十大著名景点    NO.22
湖北十大著名景点    NO.22
					
					
						 湖北十大最美景点    NO.28
湖北十大最美景点    NO.28
					
					
						 武汉十大博物馆纪念馆    NO.1
武汉十大博物馆纪念馆    NO.1
					
					
						 武汉十大必去景点    NO.4
武汉十大必去景点    NO.4
					
					
						 湖北十大研学游好去处    NO.6
湖北十大研学游好去处    NO.6
					
					
						 中国十大最美博物馆    NO.7
中国十大最美博物馆    NO.7
					
					
						 中国十大青铜器博物馆    NO.8
中国十大青铜器博物馆    NO.8
					
					
						 中国十大馆藏丰富的博物馆    NO.20
中国十大馆藏丰富的博物馆    NO.20
					
					
						 湖北十大博物馆    NO.1
湖北十大博物馆    NO.1
					
					
						 武汉武昌十大景点    NO.4
武汉武昌十大景点    NO.4
					
					
						 武汉十大代表性建筑    NO.12
武汉十大代表性建筑    NO.12
					
					
						 武汉五一旅游十大景点    NO.12
武汉五一旅游十大景点    NO.12
					
					
				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国地方性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东湖边,占地4万平方米。1953年建立。馆藏文物近9千余件,大多具有地方特色。其中较珍贵的有反映湖北地区革命斗争史实的实物和领导人的信札、手稿以及照片、报刊;太平天国的纪年武器和城门石刻;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布告、入城证和一部分文献。在历史文物方面,突出的是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漆器等,尤以屈家岭文化、楚国历史和古代乐器等方面的藏品为典型,其中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和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大型成套编钟极为珍贵,出土以来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珍视。 该馆建馆以来,举办各类陈列展览近百个,主要有《湖北省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展览》、《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湖北战国秦汉漆器展览》、《董必武同志纪念展览》、《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斗争史展览》等。其中《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陈列》,陈列了从该墓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中挑选的青铜器、漆器、兵器、乐器等精品600件,并吸收了多年来有关曾侯乙墓研究的科学成果,内容丰富,形式设计亦较新颖。主要出版物有《京山屈家岭》、《云梦睡虎地秦墓》、《随县曾侯乙墓》。
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元代。2006年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梅瓶腹部分别绘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
湖北鄂西一带是古人类化石的重要发现地。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在郧县发现了两具人类头骨化石,科学测定约为距今100万年的直立人。
湖北省博物馆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曾侯乙墓》、《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荆楚百年英杰》等十多个展览。
郧县人是长江中下游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后在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发现了2具人类头骨化石。遗址的年代距今约100万年。《郧县人》以“郧县人”的发现为主线,也展示了湖北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
屈家岭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先发现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这一时期的社会分层、宗教活动等现象加剧,出现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现了一系列文明因素。《屈家岭》展示了江汉地区史前氏族社会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1954年发现的武汉黄陂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城址约建于公元前15世纪,在商代晚期衰落。盘龙城的建筑技术、青铜工艺、埋葬习俗、玉器风格、陶器特征等方面都与商代二里冈上层文化(约1500BC)一致。《盘龙城》展示了商代“南土”盘龙城城址的考古发现。
楚文化馆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馆的一翼,于2005年12月建成开馆。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国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掉,立国约有八百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湖北发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现了楚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楚文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还有复原的2002年在湖北枣阳九连墩发掘的楚国车马坑中的部分车马。
二十世纪初七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战国秦汉简牍,湖北是出土战国秦汉简牍批次和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书写历史》展出湖北省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和书写工具实物,旨在使观众对古代先民的“书籍”有一个直观地感受。
明梁庄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子朱瞻垍与魏妃的合葬墓,文物工作者于2001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贵文物5300件。在展出的梁庄王墓出土文物中,一件来自“西洋”的金锭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见证。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城郊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诸侯国君的墓葬,墓主人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种文物万余件,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保存好。曾侯乙墓展览陈列了该墓出土的较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陈列分祭厅、青铜器、兵器、车马器、竹简、漆木器、金玉器和乐器八大部分,共展出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青铜鹿角立鹤、联襟大壶、尊盘、鉴缶;迄今仍很锋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剑形的殳;包容文字资料颇多、又系中国较早的竹简;重达2156克的特大金盏;制作方式与风格迥异于楚、秦的漆木竹器等。
1、汉口,可乘坐公汽402路、411路、552路、701路到达。
2、汉阳,可乘坐地铁4号线到达东亭,步行约20分钟到达。
3、武昌,可乘坐公汽14路、578路、709路、810路、402路、411路、552路、701路到达。
馆区内的综合陈列馆、楚文化馆、编钟馆等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品”字。综合陈列馆作为扩建工程两大主体工程之一,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陈列面积8000平方米;编钟馆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馆区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建筑外墙为浅灰色花岗石装饰,屋面用深蓝灰色琉璃瓦铺装。室外环境按景观式、园林式的特点进行布局,通过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园林绿化、配套的综合服务设施等形式,营造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配套的历史文化氛围。
1953年,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
1954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恢复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合署办公。
1958年2月,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湖北省文物管理处,办公地址武昌姚家岭农业展览馆内。
1959年春,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迁址武昌东湖风景区,湖北省政府拨款兴建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
1963年,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陈列楼建成并对外开放。
1981年,辛亥革命纪念馆从湖北省博物馆分离,成为独立的文博机构。
1987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湖北省博物馆“文管部”从馆内分离,成立独立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9年1月,建筑面积5717平方米的编钟馆建成开放。
2002年,湖北省博物馆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并。
2005年12月,楚文化馆建成开放。
2007年9月,新馆综合陈列馆建成开放。
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地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
2011年7月,湖北省博物馆编钟馆改造工程启动。
2011年12月22日,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开工仪式举行。
2020年6月14日,根据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湖北省博物馆等五家省级公共文化场馆恢复开放,社会公众可通过预约方式有序进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