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传佛教十大寺院 NO.10
北京十大寺庙 NO.2
北京春节旅游十大好玩景点 NO.2
中国十大求事业的寺庙 NO.2
中国十大求转运的寺庙 NO.2
国内2月旅游十大好去处 NO.3
中国收入最高的十大寺庙 NO.3
中国十大求工作的寺庙 NO.3
中国十大虚空藏菩萨寺院 NO.4
中国十大喇嘛教寺院 NO.5
中国十大著名宫殿 NO.6
中国十大绿度母景点 NO.6
中国十大密宗八大菩萨寺院 NO.6
中国十大密宗佛寺 NO.8
中国十大祈子嗣助孕景点 NO.8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NO.9
中国九大关帝殿 NO.9
中国十大求学业的寺庙 NO.10
中国十大弥勒菩萨道场-佛像 NO.11
中国十大求财的寺庙 NO.11
中国十大观音洞 NO.12
国内格鲁派十大佛寺 NO.13
中国门票最贵的十大寺庙 NO.17
北京十大博物馆纪念馆 NO.20
中国十大大古代摩崖大佛 NO.23
中国十大求姻缘的寺庙 NO.24
中国三大龙树菩萨寺院 NO.3
北京东城区十大景点 NO.4
北京十大古代超级豪宅 NO.1
中国古建筑未解之谜 NO.8
雍和宫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据1950年统计,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
中路建筑主要包括牌楼院、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
牌楼院位于雍和宫最南部,大门坐东朝西,东、西、北各立一木牌坊,南侧有一黄、绿琉璃砖瓦的影壁。
牌楼院北为昭泰门,中间为一间正门,两侧各有一旁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棋盘大门。
昭泰门北为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前檐为障日板,明、次间为壸门,梢间为壸门式斜方格窗。后檐为五抹斜方格门窗,明、次间为门,梢间为窗。殿内为井口天花,地铺方砖,供有布袋尊者和四大天王塑像。
殿北有御碑亭,又名四体碑亭,黄琉璃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上檐为重昂五踩斗栱,下檐为单翘单昂五踩溜金斗栱,和玺彩画,亭内立有一四方碑,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乾隆帝所撰写的《喇嘛说》。
雍和宫殿在碑亭之北,殿原为王府银安殿,现相当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七间,单翘重昂斗栱,和玺彩画,前有月台,围以黄、绿、红琉璃砖花墙,明间上悬雕龙华带匾,中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所题“雍和宫”。殿内供有三尊青铜质泥金佛像,及蒙麻泼金十八罗汉像。
殿前东西有配楼,东为温度孙殿(密宗殿),西为擦尼特殿(讲经殿),均为灰筒瓦重檐硬山顶重楼,面阔七间,后厦三间,上下层均出廊。
雍和宫北为永佑殿,原为王府正寝殿,后殿因供奉雍正帝影像而改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行宫改建寺庙后,改为今名,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重昂五踩斗栱,前后均为三交六椀棱花门窗,下有龟背纹绿琉璃槛墙,前有三出陛台阶二层。殿内正中供有三尊高2.35米的白檀木雕佛像,殿前有东西配殿,分别为额椅殿(医学殿)和宁阿殿(数学殿)。
出永佑殿后门,即入法轮殿院落。法轮殿为举行法事的场所,建筑平面呈十字形,面阔七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前出轩后抱厦各五间,轩厦均为黄筒瓦歇山卷棚顶。殿顶四边各有一黄筒瓦悬山顶天窗,殿顶及天窗顶各建有一藏族风格的镏金宝塔。殿内正中供奉一尊高6.1米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坐像,像背后有紫檀木雕成的五百罗汉山,东西壁还有以释迦牟尼为题材的壁画。
戒台楼位于法轮殿西侧,系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为迎六世班禅进京为己祝寿、受戒而建;班禅楼位于法轮殿东侧,最初是供奉药师佛的法坛称药师楼,六世班禅进京时以此处为住所,楼因之得名。两楼皆为黄筒瓦重楼歇山顶,上层九间有廊,下层二十五间南面有三出陛台阶四层。
法轮殿之北是万福阁,是雍和宫寺庙建筑群中北端较高的建筑。阁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重檐重楼,高25米,上、中、下各层面阔、进深均为五间。上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正中匾为“圆观并应”;中层为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四周带廊及护栏板,正中匾为“净域慧因”;下层为单翘单昂斗栱,和玺彩画,前后三出陛,正中悬雕龙华带匾,上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万福阁”。阁内供奉一地上18米、地下8米,总高26米的木雕迈达拉佛(弥勒站像),其主干由整棵白檀木雕刻而成。
万福阁东西两侧分别为永康阁和延绥阁,中间以悬空阁道式飞廊相连通。绥成殿在万福阁北,是雍和宫中路最北端的建筑,黄琉璃筒瓦硬山顶,重檐重楼,上下均出廊,面阔七间,殿前有月台与万福阁相连。
雍和宫由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
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处不佛。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大殿前院中两庑是“四学殿”。
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护法神将韦驮。
出雍和宫大殿,便是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雍和宫全年对外开放。
具体开放时间:
冬季:每年11月1日----3月31日:9:00----16:00。
夏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9:00---16:30。
全票:25元(半价门票12元)
免票
1.离休干部凭离休证免票参观。
2.现役军人凭士兵证免票参观。
3.“八一”建军节,现役军人及武警官兵凭有效证件免票参观。
4.残疾人(含残疾军人)凭残疾证免票参观。
5.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儿童凭有效证件免票参观。
半票
1.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不含研究生、成人教育、业余大学、夜大函大等)凭学生证或有效证件半价优惠。
2.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凭老年证、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半价优惠。
3.持有本市社会保障金领取证的人员半价优惠。
1.乘坐地铁2号线、5号线在雍和宫站下车。
2.乘坐13路、684路公交车请在国子监站下车。
3.乘坐116路、117路公交车请在雍和宫站下车。
4.乘坐特2路、18路、62路、606路、909路、44路、800路、858路公交车请在雍和宫桥东站下车。
祈求早日脱离病苦、消灾延寿、安康吉祥,为速离病魔,需得三宝的加持。祈请念诵经文: 绿度母咒、白度母咒、大白伞盖佛母咒、愿品、金刚萨锤咒、药师佛咒等经文回向众生。
祈求在佛法慈悲的光芒护佑下福绵安康、六时吉祥、十相自在、财源广进、消除烦恼、学业有成、和谐终生。所想如法成就,祈请念诵经文: 绿度母咒、白度母咒、大白伞盖佛母咒、长寿咒、文殊菩萨咒、观音菩萨咒、金刚萨锤咒、财宝咒、运气享通文等经文回向众生。愿众生早日脱离苦海,成就佛果。
祈求佛法慈悲护佑世间众生早日脱离轮回之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诚为已故的亲人、朋友求法超福。祈愿故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净土,远离三恶道之苦。祈请念诵经文: 观音菩萨咒、愿品、不动佛母咒、超度经等经咒,来回向给已故的亲友,愿他们在佛法的无上慈悲光芒下早日得道,成就佛果。
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始建,初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曾停灵于此,宫中主要殿堂的绿琉璃筒瓦均换为黄琉璃筒瓦。
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作正式的藏传佛教的寺庙,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解放后,政府于1950年、1952年、1979年,进行全面修整,并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对外开放。
1957年10月,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包括雍和宫在内的北京市39个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愿祈祷法会,又称善愿日,传大召,藏语称:曼兰钦摩,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重要节庆。明永乐七年(1409),已经在西藏享有盛誉的宗喀巴大师,为了纪念释迦牟尼,纯正佛法,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大愿祈祷法会。此后,宗喀巴每年都举行大愿祈祷法会,并形成惯例。
清康熙末年,这项活动传到北京,首先得到朝廷的支持。雍和宫因为是皇家寺院,从此,每年举办大愿祈祷法会。雍和宫在每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三日(大建为二十四日)至二月初一日为法会日期,其中正月二十九日(大建为三十日)、二月初一日两天要跳金刚驱魔神舞。
正月初一日,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在清代,每年此时,清宫要从雍和宫派36名僧人,在中正殿诵《迎新年喜经》。如今,正月初一日凌晨两点,僧人们就起来到殿上,诵《大威德金刚经》、《吉祥天母回供经》直到天明。初一晨,僧人们又伴着浑厚、深沉的钟声,穿过一道道院落至法轮殿,诵《永保护法》等经文,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年风调雨顺。
此日到雍和宫礼佛的人特别多,信众们虔诚礼佛、燃香、转经。从他们静静的祈愿中和幸福的笑脸上,可以看出对于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与希望。
金刚驱魔神舞,藏语称为“羌姆”,蒙语称为“布扎克”,蒙汉结合语义称“跳布扎”,俗称“打鬼”。它是以西藏土风舞为基调,吸取本教仪轨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种形式而成。为藏传佛教的一种密乘宗教舞蹈。
金刚驱魔神舞,是戴着藏传佛教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随着鼓、钹、莽号等法器的节拍,抑扬进退疾徐有序的舞蹈,为驱邪逐祟、祈求吉祥的宗教仪式。从佛教上来讲,跳金刚驱魔舞以圣者及众多护法和他们的眷众之身份翩翩起舞弘法布道,消灭诸如“黑魔如扎”之类恶魔邪障,以保护佛教事业的兴旺和百姓安居乐业。跳舞时,舞者身、口,意需与本尊、护法相应,结手印并执法器,口诵真言,心想本尊,护法威仪,以息灾、调伏的密法驱魔除祟仪式。就此舞本义来讲,所称“邪魔”,主要指人类本身的弱点和恶念,也就是“我执”。